4月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接受采访时把中国人称作"乡巴佬",掀起舆论波澜。4月13日,在乔叶新书《要爱具体的人》郑州分享会上,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却以沈从文的自喻"乡下人"为引,将争议化为一场文化思辨:"大家不必气愤,'乡巴佬'在我这里看是褒义词,万斯有本书叫《乡下人的悲歌》,实际上,'乡巴佬'被翻译成另一个词就是'乡下人'。而'乡下人'曾是文学勋章,乡土叙事里藏着中国人的根。"
冯杰直言,与其纠缠词汇的贬义,不如重拾文学对土地的敬意。这场对谈,从尖锐话题切入,最终落回一个更本质的追问:如何在喧嚣时代,让具体的人被看见?
分享会现场
剥离"乡巴佬"标签,文学凝视"具体"
冯杰的发言始于历史纵深。他提及自己的少年偶像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却在文字中构筑了湘西的诗意宇宙。"标签化的'乡巴佬'背后,是对话者对文化厚度的无知。"他话锋一转,指向现实:"中国有高铁网和手机,却没有'乡巴佬的嘴脸'。"台下响起掌声。这种将政治争议轻巧转化为文学议题的叙述,暗合乔叶新书的主题--剥离标签,凝视具体。冯杰的调侃里带着冷峻:"若文学只剩宏大叙事,谁来记录麦田里的碎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