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为何不打算将越南吞掉?因一场意外,他无奈让越南活到今天(2)

2024-12-27 10:02  搜狐

2、政治的压力

永乐帝虽然开创盛世,但其政治上也给后人留下隐患。

例如他对皇子、太子的制衡之术,导致仁宣二朝都面临汉王朱高煦的威胁,致使新朝需应对削藩平叛的压力。

还有永乐帝连续不断对北方政权强势出击,导致国力空耗,虽有一定成效,但并不大,要不然仁宣时期北边形势不会那么严峻。

根据陈武强的统计,自永乐之后,北部蒙古对明朝边境的侵扰行为明显急剧增加。如此一来,明宣宗在上台之初就面临着国力紧张局面,能够运转的空间并不大。

二、安南地区的现实

在国力紧张局势下,安南地区动荡不安的现象,也进一步加剧明宣宗的统治压力。

早在永乐年间,永乐皇帝就命丰城侯李彬作为总兵官镇守安南,但当地的叛乱就一直没有平息,李彬仍然一直在四处讨伐。

到仁宗一朝,明朝又派安平伯李安前往安南辅助平乱;至于宣宗一代,明朝依旧派出过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继续去安南讨伐叛军。

也就是说,从永乐到宣德初年,安南地区便一直动乱不断,使得明朝不得不劳师远征,为本来就紧张的国力再加了一笔负担。

而且让人不得不重视的是,在宣宗初期明朝对安南的付出,要比前朝大得多。

根据统计,从宣德元年四月到宣德二年正月,前后十个月间,宣宗多次调兵前往安南,但战场却屡屡失利。

例如宣德元年七月,为事官方政等征剿黎利,但因同征官员配合不当失败。十月,都指挥袁亮讨叛军失利,指挥陶森、钱辅被杀,士卒五百余人皆被俘。十一月,黎利部下黎善攻交州城,王通于宁桥中伏,死伤二三万人,尚书陈洽战死,指挥李腾等人被俘,王通重伤而归。

即便到宣德二年,明朝依旧调遣三万三千人进入安南平叛,但当时安远侯柳升连破黎利防守,有些轻敌,在倒马坡中伏、命丧黄泉。

柳升死后,右参将都督崔聚整合大军,至昌江与叛军交战,崔聚被俘,郎中史安、主事陈镛、李宗昉等皆战死,全军覆没。

历史资料记载:征讨安南叛军,已经导致明朝地方叛乱和守备、劳役用人不足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此,宣宗一朝对安南的"成本"已经达到必须要做决策是否放弃的地步。

三、宣宗的态度

在仁宗时期,曾要求原本派遣出使他国的官员悉数回京,大规模停止国内外宝石马匹、木材等一应物料的采买,停止各处修造海船。推行稳健、务实的内外政策。

在对待安南的态度上,仁宗强调以怀柔招降为主,不愿意轻易动用武力。宣宗初期延续并且深化了仁宗时期的政策,因此宣宗一开始对待安南的态度,依旧是主张怀柔。

及至战场失利,宣宗终于在宣德元年四月正是提出放弃安南的意图,他找到了夏原吉、杨士奇等4位大臣,表达态度,即:"使自为一国,岁奉长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如何?"

但宣宗却遭到夏元吉等人的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会损害明朝威望。君臣之间未能达成一致,针对安南的战争也只能继续。

宣德二年正月,明宣宗再次对杨荣、杨士奇提出放弃安南,要"使中国之人皆安于无事。"此后等到柳升等人全军覆没,明宣宗更是进一步明确表示不能再"虚内事外"了。

除此以外,在洪熙元年8月,安南叛寇陆文律等人请降,宣宗就曾对官员表明态度:"蛮夷之人,叛服不常,从古而然,不足为怪。若穷兵黩武,亦非帝王盛德事。"

因此,从宣宗当太子以来,他似乎就对安南并不怎么重视,等到他上位时,又继承仁宗的务实政策,在平定安南之乱连续受挫后,放弃安南的念头越来越重。

当时只需要一个"引子",就能将其变为现实。

四、北方的变故

很快,来自于北方的一个意外事件,让宣宗有了机会。

宣德三年,宣宗到北京巡边,恰逢兀良哈率领万众侵扰边境。当时宣宗大怒,索性御驾亲征,率三千精兵独自与之交战。

此战当中,宣宗这位在他人印象中文质彬彬的蟋蟀皇帝表现的极为悍勇,亲自射杀对方前锋三人,挫败敌人锐气。之后让铁骑从两翼夹击,飞矢、神机炮齐发,打得兀良哈大败。

但宣宗并没有选择罢手,而是继续率数百骑兵猛追,兀良哈部本想还手,但看到黄龙旗,知道是明朝皇帝亲至,于是慌忙下跪请降。

此战大获全胜,宣宗不仅大破敌军,缴获大批牛羊辎重,而且还命诸将捣毁敌人巢穴,来了一出斩草除根的戏码,史书称之为"宽河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