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四年,安南国乱臣诛杀安南王室,屠戮明朝军官,在安南国使臣的力请下,朱棣忍无可忍,派遣陈国公朱能等人出征,平定安南叛乱。这场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只一年时间就平定叛乱。
其后,又因各方归附,大明朝廷在永乐六年把安南改为交趾布政使司,将其直接划入明朝统治。
然而,永乐皇帝去世后,明朝对安南统治力却逐渐下降,及至于宣德年间,明朝廷逐步放弃交趾郡,最终让安南"复国"。
此事让明宣宗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污点"--因为在学界广泛认为:放弃交趾郡,沉重的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失去安南,则意味着没有西洋,这对明朝后来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重大隐患。
历史上的明宣宗文治武功样样精通,还延续父亲的仁政理念,开创盛世,算是不可多得的明君。为何英明神武的他会做出如此短智的决策呢?这一怪异现象的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一、永乐盛世的"阴影"
永乐盛世建立起的华夷秩序,让明朝再次迎来"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要知道没,上一次估计还是唐朝,只是这种秩序的维系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
所以在永乐一朝的光芒下,其实隐藏着危机,并在仁宣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1、经济压力
自永乐二年以来,江南地区就发生重大洪水,而当时江南占明朝财政收入近三成,此举使得明朝财力受到不小的影响。
同时,北方地区尤其是山东、河南,出现了多年不遇的重大蝗灾和干旱天气,流民遍地,饥饿人数高达数百万,北方生产出现严重的停滞现象。
此后永乐几年,全国各地也几乎是连年遭灾,黄河长江洪患,西北、西南干旱无水,重灾蝗灾等各种灾害频发。
尽管有连年的灾害,但明成祖依旧要纠正朱允炆时期的弊病,不得不进行一些大工程建设。
例如郑和下西洋造船花费1400万两,占明朝一年收入的1/3;又例如迁都北京,又是一笔巨大的人力物力的花销。同时还有永乐皇帝对北方的连年征战,兵马钱粮更是所费无数。
如此一来,到仁宣二朝时,明朝国力已经捉襟见肘,以至于仁宗一朝只能休养生息,但期间也不过一年时间,因此宣宗朝时期国力依旧亟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