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0天就是9·3阅兵仪式,没想到东海方向又不太平了!
8月19日,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已经正式启用了大型无人机"海上守卫者",专门用来盯防钓鱼岛周边海域。
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因为中国海警船这几年几乎天天都在钓鱼岛水域执法巡航,2024年全年居然有355天都在,创了2012年日本搞出所谓"国有化"闹剧之后的新高。
而日本某些政客的野心远不止于无人机,甚至还在暗地谋求部署核武器。其实这种声音几年前就有,像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就曾公开鼓吹所谓"核共享",想让美国把核武器放到日本本土。
不过,日本显然低估了中国对钓鱼岛领土的决心和实力!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过是一架无人机嘛,有什么大不了?但事实上,这件事绝对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MQ-9B虽被标注为"非武装侦察机型",但其隶属美国"死神"无人机家族,具备快速改装为攻击平台的能力。
这种无人机的部署绝非单纯的技术迭代,而是日本突破专守防卫、强化境外干预能力的关键一步。它背后连着美军的侦察体系、数据链,甚至指挥系统。
日本引进它,不排除是在为将来美日联合行动铺路。说白了,这就是借"保安厅"之名,行"军事前置"之实。
而日本2025年度军事预算中专门划拨415亿日元用于采购"海上守卫者",显然背后还牵连着更庞大的计划,或者说,企图建立本土无人机攻击侦察体系。
这种动向与日本近年加速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充军费、谋求"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等一系列动作一脉相承。
从巡逻船加大吨位、加装武器,到如今引入美制大型无人机,日本步步为逼,是想把"实际控制"的既成事实一步步推向常态化。
它不直接派有人战机,而是用无人机打头阵,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试探中国的反应底线。
最关键的是,日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公开消息--恰恰是在中国"九三阅兵"前夕。
再过10天,中国就要以一场盛大的阅兵展示国防实力,而日本偏偏在这时候摆出强硬姿态,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在刻意制造紧张气氛、吸引国际舆论关注。
但我们也要清醒:这种无人机的部署,虽然技术上具备一定威胁,但改变不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事实。
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航早已形成执法实控,不是几架无人机飞来飞去就能推翻的。日方如果误判形势,以为靠几件美制装备就能夺回主动权,那未免太过天真。
比起无人机,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国内"拥核"声音再次浮出水面。
作为一个曾遭受原子弹轰炸、并长期以"无核三原则"自居的国家,日本部分政客居然公开讨论部署美国核武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说明其右翼势力正在突破国内外舆论的限制,试图重新走向军事扩张的道路。
为什么这个时候"核共享"又被拿出来说事?
一方面,是日本试图倚仗美国推进所谓"大国对抗"战略,把自己绑上美国的战车、换取军事松绑;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持续发酵的表现。
一直以来,日本一些政客不愿接受中国全面崛起、军力增强的现实,企图用极端手段维持影响力。
比如,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生前就曾公开鼓吹"核共享",声称应允许美国在日本部署核武器以换取"庇护"。这种论调不仅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更直接冲击东亚战略平衡。
但日本必须认清几个现实:
第一,美国是否真的愿意在日本部署核武器?这不仅要考虑地区平衡被打破的风险,还会彻底改变东亚安全架构。
一旦美国迈出这一步,朝鲜、韩国甚至台湾问题都可能迅速升级,这种局面恐怕连美国自己都不想面对。
第二,日本若真的推动"核武装",首先冲击的是它自己确立的和平宪法精神与国际承诺。这不仅会遭到中、韩等国的强烈反对,连日本国内民众也未必支持,毕竟没有人愿意再次生活在核阴影之下。
第三,中国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
我们有了自己的"三位一体"核反击能力,有了现代化的火箭军和战略支援体系。日本如果真的跨出这一步,无异于打开了一个它自己根本控制不住的潘多拉魔盒。
尤其是中国海上维权力量,近年来实现质的飞跃。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海警舰艇总吨位已突破20万吨,其中3000吨级以上舰艇比例超过80%,常态化巡航能力覆盖全部管辖海域。而在无人机反制领域,中国已形成低空慢速目标拦截、电磁频谱压制、光学干扰等多层次应对体系。
日本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振兴是历史必然趋势,企图通过军事冒险手段获取不对称优势,最终只会加速自身战略孤立。
十天之后,九三阅兵就将举行,将是一次国力的展示,也是一次和平的宣誓。
我们希望日本方面能看清形势、保持理性,早日回到通过对话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
毕竟历史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穷兵黩武、引入核武,绝不会给东亚带来安全,只会点燃更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