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直接摊牌,中美黄岩岛爆发激烈交锋,不料新消息传出,美财长喊话与中国谈的很好!
据报道,前不久,美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希金斯"号闯进黄岩岛领海,南部战区公开通报,组织兵力跟踪监视、警告驱离。
然而没多久,美财长却喊话"与中国谈的很好",关税暂停继续维持,市场情绪立刻回暖。
中方说得很清楚,"希金斯"未经批准,非法闯入,已被跟踪监视并警告驱离;专家判断,美舰极可能在挑战黄岩岛直线基线,向外界释放"不承认"的信号;时间点上也很扎眼,菲方刚在11日"运补"闯入,美舰13日就到场,节奏契合度高;第七舰队的说辞依旧是那句老话"根据国际法开展航行自由"。
另一边,外交系统对经贸问题保持克制态度,强调按两国元首共识推动磋商机制,争取积极成果;舆论面上,美方释放"满意""保持冷静"的调门。这几个拼图放在一起,能看到一条再熟悉不过的路径:海上搞动作,陆上控节奏,台上扔话术,台下算经济。这不是临时起意的走位,这是模板化的联动。
黄岩岛附近这波冲突,性质很明确,是针对中国在黄岩岛发布领海基线后的一次"探路"。按专家说法,美国过去在黄岩岛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更多是围绕"军舰无害通过是否受限"打口水仗;这回目标指向"直线基线本身",矛头更直。用更白的话讲,就是不再纠缠在"怎么过"的问题,而是盯着"海从哪里开始算"的问题。
尺度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如果你默认它成立,后面就会出现一连串"惯例化"的操作;如果你当场摁住,不让它形成先例,后续风险会小一截。战区这次主动发声、正面点名、明确定性。
"希金斯"这条船,不是摆拍的道具。作为"阿利·伯克"系列的常规力量平台,它上面那套对空、反舰、反潜的家伙事儿足够完备。它的到场,更像一次"高烈度资质"的亮相--既能对目标海域进行复杂态势感知,也能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保持较高操作空间。说难听一点,美军拿它来做"航行自由"的标杆,既是为了可见度,也是为了可控性。
再说"航行自由"。第七舰队的话术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可有两个硬核事实很难越过去。第一,美国到现在没有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就像进球规则你不签字,吹哨时却老说"我按国际规则来的"。这份"选择性守法"的习惯,给它自己留了机动空间,也给别人提供了反驳抓手。第二,南海航行与飞越,从商业航线和各国通行记录看根本不存在系统性阻碍。国际货轮、能源通道、区域贸易,都在按商业逻辑跑。你要说"受阻",得拿数据和案例来,什么吨位、什么船期、什么路线、被谁怎么拦、延误了几小时,这些最有说服力。可惜这类硬数据,支持"受阻"的证据拿不出来。
菲律宾的戏份有多重。节奏上看,美舰在菲方闯入两天后抵达,至少说明双方在态势感知和联合信息方面是互通的。菲方打"渔船补给"的幌子,目的是降低挑衅门槛,用"民事化外衣"对冲争议强度,再借媒体扩散来压中国一个"过度反应"的舆论包袱。问题在于,这招在黄岩岛并不好使。黄岩岛早已在中方的实时管控体系覆盖之内,海警、海军、空军的分层处置能力足够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