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表态 可随时向中国提供发动机

2025-08-27 13:54  头条

今年5月,美方突然暂停了C919发动机技术出口中国,这一操作对中国商飞客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中美双方博弈,目前美方已经恢复了发动机技术出口,但有一点我们无法确认,美方是否会再次限制C919发动机技术出口?

就在疑问无法解答时,俄罗斯技术集团明确表示:如果中方有需求的话,可向中国提供俄制航空发动机,俄企这时表态出于什么原因?中方需要俄制发动机吗?

中国商飞

想"卡中方脖子"?中方早有准备

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暂停向中国商飞出口C919发动机技术,理由很老套:"国家安全"。

但真正原因是中美4月份的关税战,以及中国商飞"威胁"到了美国波音公司的主导地位,C919发动机是中国商飞的"心脏,虽然发动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但在一些技术上还是比较依赖美国的。

而美国就是想借这颗"心脏"来限制中国商飞的崛起,同时用C919发动机技术逼中国在稀土问题上松口。

特朗普

但美方失算了,美国的两面三刀中方最清楚,中方不是没准备,国产的长江-1000A发动机早就开始测试了,还是在运-20运输机上测试的,效果比预期还好。

虽然还在测试阶段,但这步棋已经走得很明白,我们不靠一家供应商,也绝不被谁拿捏,而美国的"暂停"没维持多久,7月初又默默解除了禁令,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试水,试图看看中国会不会着急,结果中国没慌,反而加大了自主研发的投入。

美国这时才发现,真要断供可能逼得中国加速国产化,到时候美国想让中国用C919发动机技术中国也不用。

俄企"顺水人情"?真相并不简单

面对美国限制出口,俄罗斯第一时间不发声,反而在前两天表示:如果中国需要俄制发动机,我们的PD-14、PD-8甚至PD-35都可以选,这话听起来是"义气担当",但其实是俄罗斯在中美博弈中找到的一次机会。

这次发言的是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他在采访中讲到俄罗斯不是没经历过"断供"的滋味。

谢尔盖·切梅佐夫

MS-21和SuperJet原本也想走国际合作路线,结果制裁一来,复合材料、电子设备、维护服务全被卡住,到头来只能靠自己修飞机,2025年俄罗斯航班准点率暴跌到41%,一大半原因就是缺零件。

所以他们太清楚,这种被"卡脖子"的感觉有多糟,正因为经历过,才懂得怎么抓住机会,这次对中国的"发动机喊话手",既是示好,也是向西方宣战的一种方式,你能断供,我也能替代。

但话说回来,发动机不是手机电池,说换就换,俄制的PD-14推力级别是够了,可C919不是一架模型飞机,发动机一换,整个系统都得适配重新认证然后再测试,动静不小时间也不短,俄罗斯的技术行不行,产能顶不顶得住,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不靠谁,也不怕谁

美国这次"断供试探"虽然来得突然,但中国反应堪称冷静,一方面对外表态坚决反对武断打压,另一方面加快长江-1000A的研发节奏,不止如此,用于宽体客机的长江-2000也在推进,俄罗斯的PD-35都快被比下去了。

中国不是不接受合作,但合作得建立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不管是美方的"筹码",还是俄方的"声援",都只是当前阶段的选项,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中国自己那颗"心"。

C919发动机现在的表现也很争气,截至5月底,东航的C919飞了2.8万小时,跑了1.14万班次,承运旅客超过157万人。

更关键的是,确定订单已经拿到853架,潜在订单破千,这架飞机已经不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商业产品。

所以哪怕美国真断供,俄罗斯真支援,中国也不会被打乱节奏,自主研发的路线已经铺开,这才是最稳的退路,也是未来最硬的底牌。

这场围绕C919发动机的博弈,看着像是局部技术问题,实则是一场全球供应链的试探战,美国试图用技术"卡脖子",中国用自主研发顶住压力,俄罗斯趁机递出橄榄枝,每一方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

俄罗斯的表态,既是地缘政治的姿态,也是市场博弈的一步棋,他们在被西方围堵的压力下,急需找到新市场、新伙伴,中国的航空产业无疑是块肥肉。

而中国呢,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选择了"三手准备",反对打压、加快国产、开放合作,每一手都稳扎稳打不急不躁。

从更深远的角度看,这场风波凸显了一个趋势,民用航空这个高技术产业,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商业竞争,而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发动机,不只是飞机的心脏,也是技术主权的象征,谁控制了发动机产业链,谁就握住了全球航空的主动权。

结语

这次俄罗斯挺身而出的表态,像是一记重锤,敲在全球航空供应链的神经上,但真要问中国怎么看,大概是:"有你挺好,没你也行",我们中方从来不靠他人,历史让我们明白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靠别人只是权宜之计,靠自己才是通往未来的底气,这颗"心"早晚得自己造,不为别的,只为不再被谁牵着鼻子走。

中国商飞不只是一架飞机,而是飞出了中国的未来和精彩,中国的未来不靠别人只靠我们中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