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俄乌战场,各说各话-施洋

2025-02-09 09:59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前途不定的俄乌战争在战场与和谈两个领域似乎都迎来了进展。各方在围绕停战漫天要价的同时,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又发动了规模不小的进攻作战;俄乌战争在即将迎来三周年的关口会如何发展,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样在这一周,美国连续的航空事故备受媒体关注。一架在菲律宾坠毁的小型飞机除了在异国拷问美国航司的飞行安全问题外,无意间也将美国长期使用国防承包商执行军事任务的行为摆到了聚光灯下。

特朗普能快速结束俄乌战争吗?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全面接管美国内政外交,并在其前任拜登的施政成果上四面出击,美国会对俄乌战争采取何种态度和行动变化,无疑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特朗普在竞选时期就十分鲜明地表示自己反对美国继续援助乌克兰进行战争,因此外界对其在战争方面的态度反而没有太多悬念。但对于已经进行到如此地步的俄乌战争,如何将其结束反而令人好奇。毕竟谁都知道"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只是竞选中的诳语,但"上任100天内结束俄乌战争"却是一个看起来有可能实现的任务。

当地时间2月7日,特朗普表示,他可能会在下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面,讨论俄乌问题。而在此之前,仿佛与之一贯的"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相呼应,各种未经证实的"特朗普和平计划"一直在乌克兰"政治和外交界"流传,而其内容以乌克兰的政治正确标准来看,无疑不可接受。其中,包括在4月20日之前停火,冻结俄罗斯的稳步推进,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要求乌克兰接受俄罗斯对其吞并土地的主权,从库尔斯克撤军,以及由欧盟出资协助乌克兰进行战后重建等。

虽然美国特使基思·凯洛格在第二天就表示他将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布一项"和平计划",但考虑到特朗普对结束俄乌战争的态度坚决,对眼下的美国而言,短期停战最为现实的方案往往就是在原地停火的基础上,让交战双方中更容易被美国"说服"的一方接受更多让步,这样一份离谱的和平方案反而更容易实现。

有关停战条件的说法虽然看似离谱,却又和特朗普的一贯态度相契合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只剩半个月就满三年整,战况尽管胶着,但在总体战领域,两国之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俄罗斯通过向战争经济的转轨,在基本稳定国内经济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各类特殊贸易渠道的帮助,基本满足了战争所需的各类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的生产,并且实现某种武装力量编组、整训、作战、整补的轮替。虽然战场上再也不复冷战时期大开大合的大规模装甲机械化进攻作战,但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进攻作战确实实现了某种作战部队与乌克兰领土之间的交换。

而在乌克兰这边,随着本国军事物资的耗竭,传统军工企业遭到破坏,以及北约军事援助高峰期的结束,乌克兰虽然也维持了作战部队的编组、整训、作战、消耗循环,但对于外部战争物资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本国独立作战的能力则不断下降。考虑到美国在对乌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领域占据了明显多数份额,如果美国实质性地减少、乃至终止对乌援助,乌克兰能够持续进行独立战争的前景无疑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就像一个曾经被风投眷顾,如今却入不敷出且造血乏力的创业公司一样,为了挽留持续的投资,必须要向最后的投资人证明自己还有盈利能力。而在手头并无大把试错资本,决策层也没有真正把握市场趋势的情况下,最直觉的选择便是将上一轮商业成功的操作复制一遍。而在眼下的俄乌战场上,这种复刻的体现,便是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发起新一轮进攻。

根据俄方报道,乌军的进攻方向选在上一轮库尔斯克进攻中进展最大的苏贾方向,乌军投入约2个机械化营的步兵战车和坦克,越过切尔卡什卡亚科诺佩尔卡和法纳西耶夫卡并到达乌拉诺克郊区,试图突破俄军的防线;攻击占据了俄罗斯两个村庄,但同时损失了相当数量的坦克装甲车辆。作为实质上只是改善乌军在苏贾防御态势的战术反冲击,上个月乌军发起的此类行动以失败告终,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乌军的进攻与其说是要扭转战争局势,不如说是要改善在苏贾方向的防御态势

反过来,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进攻则更具与政治谈判关系不大的纯粹军事意味。同样在2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在第51军第1、第9和第132近卫摩托化独立步兵旅以及"中部"集团军"老兵"志愿部队的进攻下,俄军已攻占顿涅茨克的捷尔任斯克 (亦称托列茨克)。

作为2022年前乌军针对顿涅茨克构筑的一系列阵地中的重要一环,捷尔任斯克无论在交通上还是在阵地构筑上都有重要价值,也是威胁顿涅茨克的重要区域。控制该城市将便于俄军沿顿涅茨克-戈尔洛夫卡-阿尔乔莫夫斯克路段提供补给,也有利于未来俄军对波克罗夫斯克地区展开进攻。相比两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筑的防御阵地上的来回拉扯,俄军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的进展更为难以逆转。

对于乌军而言,眼下已很难再像2022-2023年那样,在一线保持庞大作战部队的情况下,在后方也建立一支规模可观的后备部队,并为其配备上一定俱全的北约制全套地面装备。

最近一段时间内,乌军接收的最为重要的装备物资,可能是据称已运抵乌克兰的首批法国幻影2000战斗机。由于这批法国幻影2000很可能只具备基本的空战能力,在乌克兰的主要使用场景也许会和乌军现在接装的F-16一样,主要用于在后方空域内执行拦截俄军的巡飞弹等比较安全的作战任务。从装备对于俄乌战场的作用来看,这些幻影2000最适合的并非是眼下的俄乌战场,而是作为战后乌克兰空军中的某种防空作战力量。

至于乌克兰眼下最重要的地面战场,虽然乌军仍有规模不小的武装力量,虽然乌国防部一直宣称俄军已有近百万人员伤亡、而己方阵亡人数不到5万,但当贴满爆炸反应装甲的豹1坦克也要被西方媒体吹嘘成乌军手中某种好用的装备时,不难想象乌军手里的好装备恐怕真的不多了。

可能谁也不曾想到会有这样缝合的坦克开上欧洲战场

随着特朗普开始全面介入到可能的俄乌战争停战谈判中来,各方如何与美国"落地还钱",以及特朗普如何在美国总统的职权之内兑现承诺,可能会成为今后几个月斡旋博弈的关键。在此之前,如何在战场上至少让参战的一方意识到"不能再打下去了",可能是俄乌战争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替美军干脏活的"白手套"

2月6日,一架比奇空中国王350飞机在菲律宾南马京达瑙省坠毁,机上4人全部遇难。最初菲律宾通讯社报道该新闻时,外界认为只是这个缺乏基础设施和飞行安全管理的东南亚国家一系列不幸交通安全事故中的一件。但随着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发表声明"认领"事故中的飞机,并证实这是一架由美国国防部承包的飞机,在菲律宾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支持"任务,且机上死者中还有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时,关于这架飞机的来龙去脉,就没那么简单了。

根据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媒体的报道,这架飞机的尾号为N349CA,属于美国国防承包商麦塔(Metrea Special Aerospace,原名Meta Special Aerospace),这是一家主要为美军提供各类空中业务相关服务的美国公司。

在美军印太司令部的声明中,该机是"应菲律宾盟友的要求提供情报、监视和侦察支持,事发时飞机从麦克坦-宿务国际机场飞往南海,正在进行支持美菲安全合作活动的例行任务"。根据媒体推测,这架低空飞行的飞机可能正在侦察安帕图安市周边地区,然后突然坠毁在马拉蒂蒙村的一片空地上。

此次事故中坠毁的N349CA号机

麦塔公司以及此次坠毁的由"空中国王"比奇350改装而来的侦察机在菲律宾附近活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根据其他媒体的报道,这款侦察机装备有MX-15DiD红外/可见光光电设备可以对目标进行实施跟踪监视,并通过卫星保密通信链路下传至地面指挥所,装备有O-3型天线可以同时开展对外通信和通信信号采集,装备三副军标哈里斯PRC-117F/G型超短波/短波/卫通天线,可以进行保密或非保密通信。早在2020年,就有另一架机号为N334CA的同型号侦察机也部署到菲律宾马尼拉机场,前往菲律宾南部地区的棉兰老岛地区执行侦察任务。

不同时期的比奇350侦察机由于具体配备的侦察设备不同,机身外部的天线布局和设备舱外形有所差异。按照标准配置,该型侦察机配备2名飞行员和1名侦察员,而此次失事的侦察机上还有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其"军方代表"身份似乎不言自明。

麦塔公司作为一家与美国军方业务密切的航空类型军事承包商,早就与美军有不少合作。自2020年开始,麦塔先是从新加坡空军购入4架KC-135R空中加油机,再是在2024年购入法国空军全部的14架KC-135加油机(11架KC-135FR和3架KC-135RG),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空中加油飞机承包商。

该公司在2023年使用自己的加油机为美国空军提供商业空中加油服务以来,在空中加油领域已经很好地成为美国空军空中加油力量不足,特别是KC-46加油机受限于波音公司的交付问题而难以快速入列的某种"溜缝"补充力量,为美军的各类日常行动、训练演习以及测试和评估工作中提供空中加油任务。

尽管18架KC-135空中加油机对于美军不是特别巨大的数字,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都是一支重要的保障力量

改装侦察机并为美军提供侦察服务的着眼点则有所不同。他们瞄准的主要并非美国空海军这样有成建制高性能空中侦察平台的军种,而是诸如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特战司令部这些在空中侦察平台上有些"势单力薄"的用户。

对这些用户而言,大规模的战略侦察任务并非日常所需,专门购置造价上亿美元乃至更加昂贵的空中侦察平台并不必要;与美国空军和海军进行协调侦察力量虽然在制度上可行,但优先度不及本军种,且功能复杂的大型侦察机并不完全适合这些军种有时候比较朴素的侦察需求。

在此背景下,由类似麦塔公司这样的私营航空国防承包商使用小型通航飞机或公务机改装一些功能简单的侦察机,通过租赁方式"分时赋用"给需要的军种或司令部,对于美军而言,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装备使用模式。麦塔公司手头的比奇系列侦察机数量也远不止这两架,能够提供的服务对象也不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两家。

在美国侦察机活动最为频繁的印太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空域中,类似麦塔公司这样的空中侦察业务承包商也不止一家。早在2020年,就有机构注意到,美国特纳克斯航空航天公司和拉塞航空公司都应各自甲方的需求向亚太地区派出了商务客机改装而来的侦察机。

其中,特纳克斯派出的庞巴迪CL-604海上监视飞机累计前往东海、黄海、台湾海峡北口及南海上空开展超过150架次侦查行动,拉塞航空公司的庞巴迪CL-650侦察机则作为美国陆军所谓"机载侦察与目标多任务情报系统"在亚太地区执行了18架次的侦察任务。这些公务机的机体更大,速度更快,航程更远,能够携带更大型的传感器对更大范围的区域展开侦察行动,同时又借助自身"民用飞机"的身份隐藏间谍行动,甚至可能在遭遇周边国家的正当拦截时"倒打一耙",反向控诉别国。

这样一架无比民用的公务机背后也是美国军队全球情报搜集网络的一部分

谈及美国军队的航空侦察能力和技术装备时,直接隶属于美国军方、有官方编制的"高级货",无论是美国空军的RC-135系列大型侦察机,还是美国海军一专多能的P-8A海上巡逻机,或是各类新服役的大型战略侦察无人机,它们的研发、采购、装备、部署和调动往往更加公开也更引人注目;而类似这次坠毁的比奇侦察机,则因体量较小而不为人所注意。

但眼下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维持较高强度的大规模空中侦察行动,短时间内很难增加侦察力量的情况下,这些私人防务公司的侦察机加入美军的空中侦察梯队中,与美军正牌侦察力量形成有效配合和相互补充已不是某种可能的趋势,而是正在发生和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情况。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