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稀土"休战"1年?双方谈判达10小时,贝森特终于长舒一口气
中美在吉隆坡耗时10小时的第五轮经贸磋商,终于落下了帷幕,贝森特心心念念的 "一年稀土出口宽限期" 真的是谈判成果吗?这场看似缓和的会谈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交换逻辑?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
很多人将国际谈判等同于 "谁让步更多" 的零和博弈,但中美这次10小时磋商恰恰说明,成熟的经贸对话,从来都是精准的利益对价。
美方贸易谈判代表--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结束与中方总计长达10小时的谈判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他在接受ABC电视台采访时,公布了此次会谈的成果,称"中方将推迟1年实施稀土管制措施",这对于美国而言,意味着争取到了1年的中美稀土休战期。
而贝森特之所以能拿到稀土宽限期,绝非中方单方面妥协,而是美方用三个关键筹码换回来的 "交易成果"。

稀土原料
从会前的关税威胁到会后的温和表态,每一步都透着利益计算的痕迹。
第一个核心对价,是美方彻底放弃了"100%关税大棒"。
会谈前,特朗普政府高调宣称将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100%关税,试图以此逼迫中方在稀土问题上让步。
但这一威胁从一开始就底气不足,之前的关税措施已让美国企业累计损失超2200亿美元,零售业和制造业早已怨声载道。
会谈后,贝森特明确表示 "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
这等于直接收回了最具威慑力的谈判武器,成为换取稀土宽限期的基础筹码。

中美经贸往来密切
第二个关键交换,是美方在农产品贸易与芬太尼合作上的 "务实妥协"。
中国作为美国大豆最大买家,过去几个月里却将美国大豆采购量逐步压缩"清零",同时取消数万吨美国猪肉订单,这让美国农业州议员和游说团体坐不住了。
美国不少农业团体公开警告,称对华强硬关税政策会 "摧毁农民的最大市场",十多个农业组织联名致信国会反对极端贸易措施。
为挽回农业损失,美方在磋商中谈到了扩大贸易等议题,并与中方就此达成了初步共识。
这些民生领域的让步看似与稀土无关,实则为谈判创造了 "互利氛围",让中方有理由在稀土问题上展现灵活性。

中国精准调控稀土出口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