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 造黄谣乱象频发:从销冠到普通人都未能幸免
**

(一)热点案例敲响警钟
在这个 AI 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在为我们带来便利与惊喜的同时,也悄然滋生出一些令人担忧的乱象。其中,AI 合成不雅视频、图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AI 造黄谣",正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在网络世界蔓延,让无数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深渊。
就拿青岛保时捷女销冠牟女士来说,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专业能力,在销售领域大放异彩,连续两年成为保时捷年度销冠,今年 9 月更是再度登顶月度销冠,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份荣耀却引来了不法分子的恶意觊觎。他们利用先进的 AI 技术,将牟女士的面部特征精准地合成到不良视频之中。一时间,这些伪造的视频如病毒般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伴随着骚扰电话的狂轰滥炸以及个人信息的肆意泄露,牟女士的生活彻底被搅得一团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无独有偶,辽宁省康平县的一位理发店老板娘也未能逃脱这场厄运。她被前员工刘某恶意利用 AI 技术合成不雅照,并被无情地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仅仅因为工作两天被辞退且对 50 元试用期工资不满,刘某便心生恶念,企图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报复老板娘。老板娘在发现自己的 "不雅照" 被公开发布的那一刻,内心的震惊、愤怒与委屈瞬间涌上心头,情绪几近崩溃。家人得知此事后,也是怒不可遏,随即选择报警,希望能借助法律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而在国际上,日本也首次查处了一起令人震惊的 AI 生成虚拟色情图片贩卖案。44 岁的水谷智浩和 53 岁的菅沼贵司等人,从去年 10 月开始,便多次利用 AI 生成逼真的女性不雅图片,并制作成海报在网上拍卖平台公然售卖。这些图片售价数千日元,而水谷智浩在短短一年内就非法获利超过 10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52 万元)。这一案件的曝光,无疑给全球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 AI 技术滥用的危害正从国内向国际迅速蔓延。
(二)技术特性加剧危害
AI 换脸技术,堪称一把双刃剑,其原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海量人脸图像的深度分析与学习,能够精准地提取人脸的关键特征,如五官的形状、位置、表情变化规律等等。然后,利用这些提取到的特征,建立起复杂而精妙的数学模型。当需要进行换脸操作时,只需将目标人脸的特征输入到模型之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与处理,就能实现将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完美地替换到另一个人的脸上,甚至连微表情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生成的视频或图片真假难辨。
这种高度逼真的伪造效果,使得 AI 造黄谣所产生的谣言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虚假的不雅内容一旦在网络上出现,便会借助各种社交平台和传播渠道迅速扩散,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乎想象。与传统造谣方式相比,AI 造黄谣的成本极其低廉,不需要专业的图像处理技能,也无需复杂的设备,只需要一台连接网络的电脑和相关的 AI 软件,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造谣者。而且,AI 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虚假内容,大大提高了造谣的效率。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恶意合成的不雅视频、图片对受害者的名誉损害是毁灭性的,几乎是不可逆的。一旦这些虚假内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无论受害者如何澄清,都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导致其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遭受巨大的压力和歧视。长期处于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受害者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泥沼,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与此同时,AI 造黄谣现象的泛滥,也在逐渐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石,让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引发了严重的社交信任危机。
二、多重法律追责:民事、行政、刑事层层设防
面对 AI 造黄谣这一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我国法律体系织就了一张严密的法网,从民事、行政到刑事层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规制,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一)民事侵权:人格权保护筑牢底线
在民事领域,AI 合成不雅视频的行为如同一场风暴,对受害者的人格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根据《民法典》的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未经同意,利用 AI 技术将他人肖像合成到不雅视频中,这无疑是对他人肖像权的公然侵犯,就像在受害者的脸上刻下了一道无法抹去的耻辱印记。而名誉权,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同样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AI 造黄谣通过虚构涉性的低俗内容,如污水般泼向受害者,使得他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社会评价急剧降低,名誉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一旦遭遇这种侵权行为,受害者绝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有权依据法律,向侵权者主张停止侵害,就像按下视频传播的 "暂停键",让这场噩梦不再继续蔓延。同时,要求侵权者赔礼道歉,以公开、诚恳的方式,在造成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者恢复名誉,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受害者还可以依法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这不仅是对他们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的一种经济补偿,更是法律对他们的一种有力支持和慰藉。
以知名模特叶凯薇的遭遇为例,当她发现自己被人利用 AI 换脸制作淫秽视频并大量传播后,她没有选择沉默和退缩,而是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她迅速收集证据,通过专业的律师团队,对视频的传播情况、侵权者的相关信息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保全。这些证据就像一把把利刃,为她后续的维权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证据面前,侵权者无处遁形,最终不得不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叶凯薇也在法律的帮助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二)行政责任:治安管理处罚即时惩戒
即便 AI 造黄谣的行为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的严重程度,《治安管理处罚法》也会及时出手,给予违法者严厉的惩戒。根据该法规定,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将面临 10 日以上 15 日以下拘留的处罚,同时还可能被并处 3000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也会受到 5 日以下拘留或者 500 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这就像是给那些妄图在法律边缘试探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让他们明白,任何违法的行为都不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对于那些利用 AI 造黄谣,以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同样不会姑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较重的,将被处以 5 日以上 10 日以下拘留,并且可以并处 500 元以下罚款。辽宁省康平县刘某合成老板娘不雅视频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某仅仅因为工作两天被辞退且对 50 元试用期工资不满,就心生恶念,利用 AI 技术合成老板娘的不雅视频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底线,也触犯了法律红线。当地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通过技术手段和细致的侦查工作,很快锁定了刘某。最终,刘某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依法行政拘留 10 日并罚款 500 元。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不仅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刑事责任:刑法利剑高悬震慑犯罪
在刑事责任层面,刑法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 AI 造黄谣的严重行为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如果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利用 AI 制作并传播淫秽视频,那么他们将触犯《刑法》第 363 条规定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这一罪名的刑罚十分严厉,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让那些妄图通过违法手段获取暴利的人望而却步。即使行为人不以牟利为目的,但如果其传播淫秽视频的行为情节严重,比如视频的点击量超过 2 万次,就会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同样会被判处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种区分对待,既体现了刑法的严谨性,又能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给予恰当的惩处。
AI 造黄谣行为还可能涉及到对受害人的人格权犯罪。如果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将被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在广州李某华利用 AI 合成不雅照敲诈案中,李某华等人在网上搜罗大量男性身份资料,利用 AI 技术将被害人头像合成到虚假不雅照片里,然后附上勒索财物内容的信件邮寄给被害人。当被害人与他们取得微信联系后,他们便以公开伪造的不雅照片相威胁,索要钱财。最终,李某华因构成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这一案例充分彰显了刑法对复合型犯罪的严厉打击态度,无论犯罪手段多么隐蔽、复杂,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治理 "组合拳":从技术规制到全民防范
面对 AI 造黄谣这一复杂且严峻的社会问题,单一的治理手段显然难以奏效,必须打出一套涵盖法规落地、社会协同以及受害者维权等多方面的 "组合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遏制这一不良现象的蔓延,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法规落地划定技术边界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 AI 造黄谣现象的滋生,我国不断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 AI 技术的应用划定明确的边界。2025 年 9 月正式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犹如一道坚实的防线,对 AI 生成合成内容提出了明确的标识要求。该办法规定,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必须 "亮明身份",通过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让用户能够清晰地辨别内容的来源,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这一举措就像是给 AI 生成的内容贴上了一张 "身份标签",使得造假者难以遁形,为后续的监管和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早在 2022 年 11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三部门就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深度合成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用户注册、算法机制机理审核、信息发布审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把控内容的质量和安全性。2023 年 7 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正式出台,强调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不得生成违法和不良信息。
这些法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法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进行监管。各大网络平台也纷纷响应,建立起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涉及 AI 换脸的内容进行全面筛查。一旦发现违规内容,立即采取下架、封号等严厉措施,及时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日本对 AI 生成淫秽图片的定罪案例,也为我国在技术应用与法律衔接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们更加明确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规范 AI 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协同构筑防护网
治理 AI 造黄谣,不仅仅是政府和平台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协同力量,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网。
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隐私保护方面。在网络世界中,我们要谨慎行事,避免过度暴露自己的面部特征等敏感信息。比如,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照片时,要注意照片的拍摄角度和内容,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对那些来路不明、内容可疑的信息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和传播。一旦发现自己或他人遭受 AI 造黄谣的侵害,要立即采取行动,留存好相关证据,如侵权内容的截图、传播记录、与侵权者的沟通截图等。这些证据将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同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让法律的威严震慑违法者。也要通知相关平台,要求平台采取断链、删除等措施,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行业在这场治理行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大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技术伦理建设,将伦理道德融入到 AI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积极研发 AI 内容鉴伪工具,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识别伪造内容。这些鉴伪工具就像是网络世界的 "照妖镜",能够让 AI 造黄谣的虚假内容无所遁形。监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谣言。通过 "技术治谣" 与 "法律治谣" 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格局,让 AI 造黄谣现象无处容身。
(三)受害者维权指南:三步应对策略
当不幸成为 AI 造黄谣的受害者时,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选择沉默忍受,而是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按照以下三步应对策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即时取证:在发现侵权行为的第一时间,要迅速行动起来,保存好一切与侵权相关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侵权内容的原始数据,如视频、图片的下载链接或保存文件;传播记录,如在哪些平台上传播、传播的时间和范围等;以及与侵权者或相关平台的沟通截图等。这些原始数据就像是法律战场上的 "弹药",是我们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要注意保存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避免证据被篡改或丢失。可以将证据备份到多个存储设备中,并确保存储设备的安全性。
多渠道投诉:有了充足的证据后,我们要通过多渠道进行投诉,让侵权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理。向相关平台举报,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有责任和义务对侵权内容进行处理。我们要详细说明侵权情况,提供证据链接,要求平台立即采取下架、封号等措施,阻止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向网信部门投诉,网信部门作为网络空间的监管者,能够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也不要忘记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情节严重的 AI 造黄谣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的介入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权益,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民事追偿:如果侵权行为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或精神伤害,我们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向侵权者主张侵权责任。在诉讼过程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诉求,如要求侵权者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以及侵权行为给自己造成的损害。必要时,我们可以申请精神损害赔偿,因为 AI 造黄谣对受害者的精神伤害往往是巨大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受害者的精神损失。就像台球运动员王思诺案中,她联合法律机构启动证据保全,为后续的司法程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最终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四、反思与警示:技术进步不能沦为 "作恶工具"
AI 合成不雅视频的泛滥,本质是技术滥用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追责,法律体系已构建起立体追责体系,但更需社会共识的凝聚 -- 技术发展应以尊重人权为前提,任何妄图突破法律红线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正如律师所强调,"AI 换脸不是法外之地,造黄谣者必将为自己的愚蠢买单"。唯有筑牢技术伦理与法律双重防线,才能让 AI 真正成为赋能社会的工具,而非伤害他人的 "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