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来了!家长还用担心预制菜吗(5)

2024-01-22 16:11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发现,主打"现炒"的餐厅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去年年底,乡村基北京首店在龙湖长楹天街开业。开业当天,接待顾客超1800人次,翻座率超23轮。

更早之前,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时称,南城香坚决抵制预制菜。然而该观点很快引发争议,甚至不少网友出来"打假",表示"亲眼看见厨师撕开包装解冻"等。

文志宏表示,餐厅完全不预制的情况确实有,但如果是规模化扩张的品牌,多多少少还是会使用预制菜,只不过预制程度不同,如果真的不用预制菜,连锁的规模和效率都会面临挑战。

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也持相似观点。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当前餐饮的原材料供应速度,以及消费者对于用餐时间的要求,完全避免预制几乎是不可能,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半预制产品。

化解不信任只靠国标不够

相反,余德彪认为,预制菜在餐饮渠道大有可为。

事实上,堂食和外卖是预制菜的主要应用场景。《2022预制菜产业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

就在部分餐厅"抵制"预制菜的同时,也有不少餐厅因为预制菜火了,比如连葱花都要预制的米村拌饭和被誉为"日本沙县小吃"的萨莉亚。

文志宏指出,其实工业化的规模效应既能保障品质,又能方便消费者。"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如果用的不是汉堡胚,全部改成现做,产品价格和取餐时间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预制菜的意义不止于此。

往小了说,预制菜让食品安全其实更有保障。

"预制菜其实是让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从原来的农民变成企业,让监督管理更加容易,而国标就是要强化这一点,"王凤忠表示。

往大了说,预制菜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余德彪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需要,一是满足消费者对更好更快生活节奏的需要;二是全面推进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三是推动食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预制菜的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那么,随着国标的补齐,消费者的不信任甚至恐慌心理能得到化解吗?

余德彪坚信,未来国标的出台,能极大程度提高大众对于预制菜产业的了解,化解目前的不信任和恐慌心理。

文志宏则进一步表示,想让消费者接受,国标只是开始,核心还是产品的品质能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好不好吃,安不安全,是不是预制菜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确实,预制菜不好吃是消费者的普遍感受。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此前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国标出台后,预制菜会进校园吗?王凤忠表示,对于这一点家长可以放心,预制菜想进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