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亮介绍,在食品领域中,乳制品可以说是冷链起步最早、普及率最高的品类,冷链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质量保持稳定,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
"拒绝防腐剂以及对冷链的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标的态度--预制菜是高品质产品,是产业的升级换代,"王凤忠表示。
不能什么都说是预制菜
除了上述调整,国标还有一大显著变化,就是对预制菜的范围有所缩小。
由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起草的《预制菜》团体标准,是目前行业内认可度最高、应用最广的标准。根据该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依据这个定义,业内将预制菜分为四大类:即食(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净菜)。
"但是在未来,即食类预制菜可能要被拿出去,即预制菜需要在加热后方可食用,"王凤忠透露,"过去预制菜就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也给消费者带来认知不便。"
在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看来,这个变化或许也和去年"预制菜进校园"舆情中,家长担忧的料理包有关。
去年9月,湖北某大学食堂一档口使用预制菜料理包,都不用锅加热,直接热水烫一下就装盘端给学生,此举引发巨大争议。
"新的变化突出了预制菜必须二次加工的属性,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文志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由于餐厅使用预制菜(料理包),引发消费者不小的反感,甚至被认为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我都下馆子了,餐厅还给我吃预制菜?"
或许是迫于社会大众对预制菜的负面情绪,部分餐厅正在直接或者间接地"抵制"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