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60%就停招,这个“标准”标准吗(3)

2022-08-15 15:34  中国新闻周刊

据统计,本科的绘画、音乐表演、法学专业,以及高职的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专业已连续5年"红牌"。相较之下,本科的信息安全、网络工程;高职的社会体育则连续5年入围"绿牌"专业。

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该年共计新增1961个专业点。其中,安徽省29所高校新增78个备案本科专业,8所高校新增9个审批本科专业。

此外,共有804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系近年之最,从2017年至2021年,已有2346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该年,安徽省14所高校也撤销了46个本科专业。

《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则指出,毕业生人数在全省毕业生人数排名为第二、第三、第四的管理学类、文学类、理学类三个门类对应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排在第七、第十和第九名。学科专业毕业生数量与其初次就业率排名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科专业的发展可能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与教育部划定的红线相比,安徽省还多了一年的考察期。区别则在于,前者规定了相对渐进的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划定"两年低于60%"这一红线后,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此一直存有争议。赞成者认为,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当然应该减招或者停招,就业形势已经很不好的专业还招生,这是对学生不负责。而反对者认为,不能仅以就业去向情况评价专业的好坏,以就业去向落实率定专业"生死",会催生功利办学以及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弄虚作假。

简单地以就业去向落实率来决定专业的命运,存在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熊丙奇表示,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不同的,如进行精英教育的高校,应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职业本科、应用本科,则适合用就业去向落实率来决定专业是否减招、停招,甚至停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专业的设置与其历史、现有的资源有关,以就业率来定调过于单一,也有"一刀切"之嫌。

"比如四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就业率是50%,那么最多也只能够撤销其中两个学校的该专业,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四个学校的专业都要撤掉。事实上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储朝晖说。

熊丙奇举例称,比如法学、金融学专业,从整体上看,已属于供大于求的"冷门"专业,可是,具体到高校办学,在部分综合性院校与法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法学、金融学还是优势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错。如果一刀切对待同一类专业,这就不利于鼓励每所高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在储朝晖看来,更重要的是这个权力应该在谁手上,"是学校还是行政部门来决定这个专业的设置还是撤销"。他表示,如果学校经过专业的自身评估,比如某专业在同类学校当中靠后,师资不足,很难在未来有新的发展,学校就可以决定撤销这个专业,也不一定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