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俞大猷》:还原历史 回归真相(7)

2025-04-14 12:42  360kuai

人生的完美境界,古人概括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俞大猷便是这样一位三者皆备的人物,追求"内圣外王"的崇高境界,内圣即自省,严于律己;外王则讲求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经世之术。他在《与何吉阳书》中写道:"妄意道德、事功、文章,三者合为一贯,有则俱有,无则俱无。道德崇矣,而不能发诸事功、文章,非所谓道德者也;事功、文章懋矣,而不原诸道德,非所谓事功、文章者也。同根共源,无有彼此。"

俞大猷以德立世、以德服人、以德感人,一个"德"字,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打了胜仗,从不居功自傲,有时还将功劳让给别人,"功则称人,罪则称己。"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俞大猷在南赣设计擒获当地农民暴动首领张琏,广东两位参将获知,乘机带兵抢走"胜利果实"。部下愤懑不平,纷纷要求发兵夺回,俞大猷劝道:"贼恶其不灭,何必功归于己!"战争的目的是以战止战,最高境界是世界大同。俞大猷的理想与抱负,并非升官加爵、争名夺利,而是国家太平、百姓安康。他在《与陈南川书》中说道:"窃意爵位天下之赘物,于吾何有哉?达而居是位,行吾道以济人,而天下蒙其利,其心虽劳,其志乐也。穷而无位,卷是道而怀之,其身虽困,其心常泰也,亦何往而不自得乎?"

他刚毅沉着,不惧生死,教化于民。平息新兴、恩平屡招屡叛的瑶民起义时,俞大猷带着干粮,孤身一人进入叛乱的各个乡村,安抚百姓,教以阵法,使之各自为战,守卫家园。

他每到一地为官,总能得到百姓深爱,纷纷为他建立生祠,"呼公为俞佛而祷焉"。他抗击倭寇的地方,当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作为纪念,如浙江镇海俞大猷生祠、丽水市莲都区大猷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