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我们知道了吴三桂有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货儿子吴应熊,其实他的另一个儿子吴应麒在坑爹程度上一点也不亚于其兄。本来以吴三桂对于王辅臣的笼络,日后成为其叛清的得力臂助指日可待,结果却全被吴应麒给搅和黄了。
这个自视甚高的蠢货显然对其父给予王辅臣的优待很是妒忌,于是寻找机会对其进行了侮辱,搞得双方很不愉快。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大概还是吴应麒添油加醋的改编版本,变成了王辅臣出言辱及老吴,结果使得吴王二人间出现了龌龊,王辅臣一气之下找门路调离了吴三桂麾下,去甘肃固原当了提督。
后来吴三桂在三藩之乱的中后期一直受困于麾下无良将。若是王辅臣还在,即便不能扭转败局恐怕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起码会给康熙皇帝玄烨增加许多压力。可惜吴三桂的一片苦心毁于儿子的愚蠢和自己的轻信误听,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王辅臣的最后两次背叛,成为三藩之乱的转折点。
清廷对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手握重兵的前明叛臣其实并不信任,但苦于八旗兵力不足,只能将其藩镇设在云南、两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以之为前驱对汉人反抗势力和南明小朝廷进行剿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