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封泰山,禅梁父山,这便开启了帝王蹬泰山筑坛祭天,于泰山下小丘除地祭地的礼制。后来的秦二世胡亥也于公元前209年封泰山,这个举动在史学家看来,并非是传承性质的,而是帝王"受命于天"的表达方式,扫六合的秦始皇、不当立的胡亥,都是想要表达皇位的正统性。所以后世的封禅也多有这层含义,比如武则天封嵩山,算是另起炉灶,避开了封泰山的传统,就是想要表达武周为开辟性质的正统,而非传承老李家。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并没有进行封禅,一方面是因为汉初内忧外患,国家百废待兴,刘邦无心这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邦的礼制建设并不顺利,高祖初期,"三姓家奴"叔孙通以秦朝礼仪包装汉朝,于长乐宫建成的当年(前202),举行了大型盛典,刘邦虽然体会到了君王的尊贵,但总觉得秦朝的味道太重,加之诸侯王的叛乱,刘邦认识到礼法重于形式,而非切于实际,并不能约束诸侯,所以又尝试过陆贾等人的儒家思想来包装皇权。到文景时期,黄老思想在法家晁错、儒家贾谊的崛起之下,逐渐势衰,至武帝时,便有了"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所以从高祖至武帝期间,汉朝还属于思想体系的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