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标杆管仲,曾在齐国变法,为何他的变法没有商鞅的持久

2024-03-27 08:22     360kuai

骆驼以前关注三国的历史时,在《三国志》中曾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诸葛亮年轻时曾把自己比作管仲。出于好奇,我就去了解了一下这个诸葛亮的标杆,看后发现,管仲确实是厉害,在他的变法改革下,齐国曾一度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但最近骆驼在关注战国时期的历史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管仲和商鞅都曾通过变法让自己的国家强大,但为何在他们去世后,各自的国家却走向了不同方向呢?是因为管仲的变法不如商鞅的变法效果持久,还是另有原因呢?下面骆驼就从他们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试着分析一下。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前,秦国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终于混成了二流的国家(相比中原六国而言)。当时秦国的国王是秦孝公,他一看在这么下去国将不国,于是就痛则思变。不过虽然他有心改变秦国的现状,但是一直没能成行,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改革不是你想改就能改,你必须得先有个改革的方向,还要有个指导改革的人;第二,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动既得利者奶酪的……

不过秦孝公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就让人满世界发布招聘信息,以期找一个职业经理人来帮助自己大改革。俗话说,只要有伯乐,自然不缺千里马。在秦孝公投放广告以后,一个叫公孙鞅的外国人(卫国)人就跑来应聘。当秦孝公面试以后,感觉这人还行,于是就把他留了下来。

在秦孝公的暗中支持之下,公孙鞅先是用一顿嘴炮,让秦国的各位大臣名义上同意了改革,然后秦孝公在商鞅的策划下,颁布了名为秦国改革的前戏--《垦草令》。《垦草令》相比后来的改革,相对比较温和,主要的核心思想有两条,一是把秦国的基层人民拴在田地上,二是打击一切非农业人口。公孙鞅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为真的变法探路,二是为后续的改革打基础

在《垦草令》实施以后,秦国以前的不良作风为之一肃,而农业的发展,则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公孙鞅看火候一到立刻就开始正式改革,如果《垦草令》总结为"重农整风"四个字,那么公孙鞅后续的改革,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先军政治"。有关这四个字,对那个神秘的国家感兴趣的应该都不陌生。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