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
江南市镇中,往往出现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农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副业--如丝织业、棉纺业反而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农民主要从事纺绸业,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纺绸,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
从市镇的空间分布上来说,明清重要的、大型的市镇集中出现在江南,这不得不从江南经济的开发谈起。自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无论是人口、税额、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江南地区的人口压力逐渐增大,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加大。耕地紧张是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的普遍现象。此外,明清时期的江南重赋,也是一个原因。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共同构成了江南农业商品化和市镇兴起的背景。
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