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在底线上下的宋真宗(2)

2023-04-20 12:19     360kuai

咸平年间(九九八至一〇〇三),是真宗在位的初期,也大致属于其帝王轨迹的见习阶段。从有关史料记载不难发现,他因欠缺政治经验,自信明显不足,大事只能倚重辅臣做主。在此期间,最受信赖的人是东宫师傅出身的宰相李沆,前后辅政近六年时光,直到他病死任上。这便告别了此前君主专断、臣僚陪位的局面,标志着文官士大夫登上了政治舞台的前列。李沆作为已然崛起的科举士人领袖,为政的最大特点是"持重",也就是为了确保朝政平稳发展,尽可能引导真宗树立规矩意识,远离急功近利的诱惑。据史籍反映,他曾对关系密切的同年、参知政事王旦深谈过自己的远虑:边防形势紧张固然不好,但对君臣倒有警示之效,一旦没了外部压力,恐怕人君就会渐生奢侈之心。故李沆每日都将各地的灾害、盗贼之类消息奏报真宗。王旦认为不必事事烦劳天子,李沆则告诫说:皇帝年轻,应该知晓治国的艰难,否则即便不留意声色犬马,也会热衷土木、兵甲、鬼神之类的事。日后,王旦身居相位才感叹这位前任的先见之明。

正是在李沆等人的监护与鼓励下,真宗认真履行起帝王的职守。据记载:真宗勤于政务,每日早朝都在前殿接受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以及上奏官员的汇报,结束后才用餐。随即又到后殿检阅禁军操练,直至午后方罢。晚上则召见侍读、侍讲学士,继续询问政事,甚至时常至深夜才就寝,表现出一副循规蹈矩的守成样子。对于日益严峻的边患,真宗同样不敢懈怠,经常听取各种奏报、议论,可谓宵衣旰食。咸平二年(九九九)九月,当辽军大举南侵,宋军接连遭到惨败后,真宗还下诏出京亲征,以示与前线将士同甘共苦。所幸辽军行动的目标有限,不过满足于抢掠子女玉帛,这才让真宗虚惊一场。然而,景德元年(一〇〇四)爆发的一场决战,却使真宗体验到大厦将倾的感受,几乎失去了九五之尊应有的矜持。

当年秋天,辽太后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铁骑大举南进,一路攻打到黄河北岸,大有入主中原之势。面对如此危局,庙堂上出现意见分歧,多数人希望皇帝南下避祸,以新任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派则主张抗战,并提议亲征。失去主心骨李沆的辅佐,真宗不免六神无主,内心虽倾向南下,但又惧怕遭到非议,可以说在恐惧与道义之间犹豫不决。最终他还是顾及皇帝的形象及责任,被迫接受了亲征的建议。接下来的进程可以概括为:辽朝进攻受挫后,释放出议和的信息,真宗遂抓住机会,顾不得君王的颜面以及寇准的异议,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就此化解了北疆的敌对局面。随之,再与党项新首领李德明议和,缓和了西北的边防压力。如此一来,最为严峻、困扰的边患难题暂时化解,真宗的见习期也同时宣告结束。

(宋)《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