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死后,其遗物中发现了八个字,暴露他和武则天的真正关系
在历史上,不乏有君臣之间能够推心置腹的例子,像是这个典故的出处之人,东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在打败了一方豪强王朗之后,将其部下全部招降了,但是这些降兵却是十分担心刘秀会斩草除根,和自己秋后算账。
刘秀得知了这件事情,便孤身一人,手无寸铁地前往这些降兵营中视察,顿时把这些降兵感动的眼泪汪汪,刘秀对降兵根本就没有一点防备,这是真把自己当自己人了啊。
"萧王(刘秀时封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这个典故,毕竟讲的是一群大老爷们儿之间的故事,相逢一笑泯恩仇,也许就是男人的浪漫,但如果是异性君臣之间,那么还会如此"推心置腹"吗?
怒斥宰相,宰相被杀
话说大唐时期,名相狄仁杰堪称是武周一朝的顶梁柱石。
狄仁杰乃是并州晋阳,青年之时便明经高中,被下放到汴州担任判佐之职,这不过是一个七八品的芝麻小官,但谁知"庙小妖风大",狄仁杰因在任之时才华出众、刚正不阿遭小吏嫉妒陷害。
当时的名臣,工部尚书阎立本被委任为了河南道黜陟使,在他看到这件案子后,便对狄仁杰进行了一番考察,结果发现此人胸怀经邦略国之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由感叹道:
"孔子曾云,看人要在他犯错时去看,今天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可当真堪称是一颗沧海遗珠啊。"
如此一来,狄仁杰不仅没有被陷害成功,反而还得到了阎立本的举荐,一举升任为了并州法曹,相当于"地级市法院院长",而狄仁杰从此之后便对阎立本执弟子之礼,奉其为师。
凤仪年间,狄仁杰进京为官,担任大理寺寺丞,大理寺是专门处理重案要案的地方,狄仁杰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处理了以往所积累的大量陈年旧案,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多人。
但却没有一个人对狄仁杰的处理结果喊冤,如此一个出色的"劳动模范",自然也被李治和武则天所注意到了。
拱垂四年(688),此时李治早已驾崩了,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显然已经威胁到了李唐王朝的统治,越王李贞不满武则天如此权势,在豫州起兵反对武后。
武则天派出大军征讨,以宰相张光辅为帅,很快便平定了李贞的叛乱,然后任命狄仁杰为豫州刺史。
狄仁杰赶赴豫州后,却发现张光辅手下的士兵,早已经成了豫州又一大祸患。
这些骄兵悍将们,随意欺压百姓,甚至明目张胆地打家劫舍,更有一些来得晚的士兵,眼见兵乱平息,生怕自己抢不着功劳,竟然杀降兵和一些老百姓,以此冒充军功,简直就是一群兵匪。
狄仁杰严厉制裁了几名违法乱纪的士兵,谁知张光辅得知此事,却觉得狄仁杰这是在给他上眼药,不由怒斥狄仁杰:"你不过一个州将,怎敢怠慢我手下的人!"
狄仁杰听了气极反笑:"你率的是平乱大军,结果反让这些士兵为非作歹,如今你手下之人所造成的祸害,比一万个李贞都大,你难道听不到苍天之上那些冤魂哭泣吗?我手中若有尚方斩马剑,定取你项上头颅!"
张光辅被狄仁杰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说得脸色惨白,气地哆哆嗦嗦,在返回朝中之后,张光辅联合朝臣弹劾狄仁杰以下犯上、不尊号令,武则天见张光辅人多势众,无奈之下将狄仁杰贬为了复州刺史。
但谁知第二年,张光辅就"祸事"了。
原来此时,洛州司马房嗣业和洛阳令张嗣明,曾经阴暗中给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送过一笔钱当盘缠,让他逃往突厥。
这徐敬业也是起兵反武的"反贼",他弟弟自然也在武则天的必杀之人当中,徐敬真逃亡途中被人抓住了,房嗣业、张嗣明也被牵连进来。
房嗣业畏罪自杀,张嗣明、徐敬真则是开始乱咬人,见谁官儿大就说谁和这事有关,张光辅也被他们说是参与了此事。
武则天听闻下令严查,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便把张光辅抄家处斩了,如此短的时间,处理如此重要的事情,当真令人玩味。
复位中枢,听信国老
天授二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狄仁杰被调回朝中,任地官侍郎,代尚书事,加授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并且武则天还给狄仁杰送了一份"礼物"。
狄仁杰在外放期间,有人向武则天诬告中伤狄仁杰,武则天询问狄仁杰此事该如何处理,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武则天这是又要帮狄仁杰出气。
但狄仁杰却道:"闻过则喜,臣有没有错全在陛下,至于那些诬陷臣的人,臣并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即使知道了,也会和他们以朋友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