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在底线上下的宋真宗(3)

2023-04-20 12:19     360kuai

"澶渊之盟"后,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内部宰辅新旧交替的完成,经过七八年磨炼的宋真宗,已完全熟悉起自己的角色,并掌握了帝王术。不过,李沆曾经忧虑的情形也随之出现,真宗开始释放自我,热衷于各种相关活动,从此其帝王生涯日渐发生变化。

宋代官私史籍都一致告诉后世,原本真宗对达成的议和结果甚感满意,但王钦若却利用真宗好面子的弱点,私下献言:"澶渊之盟"乃属城下之盟,春秋时小国犹以为耻;寇准将皇帝作为"孤注",付诸冒险亲征,不过是为个人博取功名的一场赌局。这番话无疑戳到痛处,既令真宗自尊心受损,也对寇准产生怨气,就此疏远寇准,接受了王钦若的一套"天书"歪理邪说,沉溺于各种虚幻的神道活动。可见真宗的转变由宠臣王钦若一手促成,而王钦若之所以如此,又缘于他与政敌寇准的宿怨。这种记述仍不脱君子小人之争的传统认识,虽表面上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其实骨子里却在为帝王洗脱罪责。纵观真宗的前后变化,不难发现王钦若的说辞是一个节点,也成为一个契机,让真宗找到了转身的借口,可以乘机摆脱大臣的左右,在朝政上实现自己的意愿。于是,真宗来个班子大换血,将好刚使气并自恃有功的寇准打发到地方,换上温和的王旦主持朝堂,再任用善于逢迎的执政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以及丁谓等一批官僚,营造出唯我独尊的氛围。从此,他开启了自己的转型期。

(南宋)马和之《女孝经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宗的转变动机,当然不会告诉臣子们,也不会记录于史官笔下,不过其后的种种行为,却多少暴露了他的心迹所在。一方面,当李沆、毕士安先后辞世,寇准离朝之后,继任的王旦缺乏魄力,王钦若、丁谓等一批投机政客但知迎合,这就使真宗摆脱了压力,可以不受传统规则约束;另一方面,真宗在位久了,不免厌烦循规蹈矩的生活,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再神秘,自然对日复一日扮演帝王角色逐渐失去热情,于是,他开始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与身心满足,常常选择性地遗忘传统的君道守则,这正是专制时代君王常见的轨迹,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往昔秦皇、汉武以及唐明皇等等帝王,又有哪个不是如此?作为皇帝,世间的权力与享乐早已失去魅力,但凡人生老病死的问题却无法回避,真宗与以往一众帝王无异,也期盼不仅能健康长寿,而且幻想长生不老,故道教的养生术、神仙说以及一切神奇的可能,自然最能打动他。这大致就是真宗热衷神道活动的隐秘动机。至于维护赵宋王朝神圣法理、与辽朝争夺正统性,固然亦需要造神运动相助,却只能算是最初的出发点,不可过度解读,否则就难以解释这样的运动为何持续不断并且泛滥。总之,真宗经历了从犹豫不决,到日渐心安理得的过程,一步步越过了规矩界限。这大概属于人性弱点的暴露,无异于偷尝禁果,意欲从中寻求意外的欢愉,不过是有别于常人而已。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朱元璋在宫中宴请群臣,席间刘伯温看了一眼酒杯,顿时面色如土

文|武品文史 洪武四年,朱元璋于宫中宴请群臣,场面宏大,规格极高。许多久未联络的老兄弟们都应旨赴宴,可是在一派祥和与热闹当中刘伯温却发觉危机四伏,酒没喝几口,不觉得冷汗直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