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的重要基础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是天下大宗、皇族之长。但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利益至上,而非宗长利益至上。明朝嘉靖皇帝继承堂兄皇位,想给死去的生父弄一个皇帝待遇,招致宗室、朝臣的集体反对,最终两败俱伤,在皇帝和大臣之间造成巨大裂缝,进而影响了政局的发展。
实践表明,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惨剧在浩渺史海中若隐若现,从未绝迹。
朱元璋重亲情,分封诸子为王,为了防止朱家大权旁落,还规定藩王有"清君侧"的权力和责任。他一死,燕王朱棣就以此为法律依据,起兵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有明一代,宗室亲王待遇极其优厚,爵位世袭,所以子孙繁衍极多。结果,明朝后期,供养这些龙子龙孙就要花费朝廷半数以上的收入。
到了清朝,宗室政策又一大变,皇子并不必然封王,宗室轻易不能参政。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铁帽子王,爵位逐代递减。有的皇子龙孙因为世系逐渐疏远,到清末竟沦落为街头小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