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帝国政治制度神奇的自我调节功能再次出现。原本在"考成法"巨大压力之下的政府犹如松了发条的时钟,迅速的松弛下来。帝国朝堂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国家调整到一个万历皇帝可以接手的程度。既然如此,张先生的政治遗产就是需要清除的。
于是,尚处于青春期的万历颁布了一条旨意。大意就是,在"考成法"之下,全国土地丈量工作多有弊端,因此成果不作为今后征税的数据基础。作为张居正先生财政工作的最大成果,土地丈量就这样被他的学生万历给否定了。所以,万历的一道圣旨,把帝国的财政工作瞬间打回原形,张先生十年的努力就此化作长江水滔滔而去。
既然工作是被否定的,那么张先生的人品自然也存在疑问。所以,张先生去世不到半年,便被判定有罪,罪名繁多,归结起来无非就是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之后,张先生的家产被查抄,其他支持他的官员们也受到了牵连。张先生的政治伙伴冯保也遭到了清算。诸如上柱国、太师这类荣誉头衔,以及"文忠"这一谥号,也同样被剥夺。
张居正与东林党本来并无交集,但是张居正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却是帝国晚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坐标人物。张先生与其反对者之间的矛盾在夺情丁忧这一事件上彻底爆发。笔者之前已经提到,这一事件政治因素远远大于道德因素。而在这一事件背后,掀开道德的衣裳,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反对者们对于"考成法"及其他事情方面的政治考量。
这些明显违反现有法律的事,正是自诩道德高洁的明代文官们所不能容许的。所以张居正去世后,东林党人们马上强调言路的独立,也就是政府监察权的独立。"天下为公"是东林党人们的一贯主张,而通过言路,使得民间的声音可以在紫禁城的朝堂之上有所反馈,这正是东林党人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