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贵"、"快"debuff层层叠加,没有哪家企业能保证,自己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对。所以半导体研发,注定是由不同企业通力合作来完成的。企业间相互入股,共享部分技术专利,极尽所能,把大家牢牢捆在一条船上,顺便还可以不让别人上船,一举两得。
总结一下,IC制造作为半导体产业链里最贵的一环,要打下它的山头,必须满足这么几个条件:第一,上船要早;第二,不停投喂,增大自己的块头,不被挤下去;第三,混进乘客圈子牢牢抱紧。任何一个条件没做到,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架了这条小船,当了海王。有了这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来分析台积电为什么能留到最后,变成船上一霸。
1972年蒋经国当上"行政院院长"之后,要求台当局为台湾经济发展提出新方向。当时台湾通过劳力密集型产业,捞到了第一桶金,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发展到了瓶颈。以台湾的经济体量,要冲击人类技术天花板,不能全面下注,只能挑一两个攻坚,举全省之力赌一把。1973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下称:"工研院")。次年2月,在台北市南阳街小欣欣豆浆店里,台当局一众高官,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渊,坐在一起开了个会。就是这个潘文渊,大力主张赌一把集成电路,把大佬全说服了。
"豆浆店会议"之后,潘文渊闭关十天,写下《集成电路计划草案》,在美国叫上一群华人专家,组成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然后一边到海外招兵买马,一边派年轻工程师到RCA公司培训取经。
人、财、技术都有了,"工研院"电子所就开始弄示范工厂,顺利做出产品,从香港电子表商那里接到了10万枚芯片的订单,算是做出了成绩。这时候,刚好蒋经国当上"总统",原来的"经济部长"孙运璿(xuán)顶上了"行政院院长"之位。孙运璿正是"豆浆店会议"的参与者之一,用成绩单和大饼一阵忽悠,小蒋一拍脑门,就把"举台之力"压在了IC产业上,然后派了有台湾"科技教父"之称的李国鼎去推这事。1985年,在李国鼎的引荐下,张忠谋从美国回到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两年后,台积电成立,用的是"行政院"的资金和信用,基础是"工研院"的人、技术和设备,和全台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半导体人才储备,享受的是当局各种人才和税收政策,只成立了一年就开始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