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了美国脖子的台积电,是怎样炼成的?(3)

2021-11-15 14:46     观察者网

所以,台积电虽是1987年成立,但是它真正登船的时间,要从1974年的RCA技术转移算起。它也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头由顶级工程师往上拉,底下还有全省的力往上推,这才硬是上了船。

上船之后,就是张忠谋的主场了。这位台积电的创始人,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1949年赴美留学,哈佛本科,麻省理工硕士,斯坦福博士。他毕业后,因为高1美元的月薪,弃了大厂福特,选了一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半导体企业,开启了他在这个行业的传奇征程。所以,咱们企业以后开薪水,真的不能太抠,几块钱之差,你可能就错过了半个行业。

前面说了,IC制造业船小,还讲究抱团,乘客圈子里都知根知底,进圈子很难。但张忠谋本来就是圈里人,他在得州仪器当到了三把手,通用仪器当到一把手,几乎能和所有业内人士手称兄道弟。台积电早期拿订单,主要靠张忠谋刷脸。没有他的面子,英特尔的老总也不可能专程跑到台湾,给一家刚成立一年的企业认证。张忠谋还为台积电从美国挖人,比如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挖来了技术执行官胡正明;从按摩店(AMD)挖来梁孟松;从惠普挖来了研发队长蒋尚义。

台积电能够迅速增肥,与美国的扶持密不可分。当然,好处不是白给的。台积电要继续做大,就得让美国有dollar可以赚。这时候,张忠谋就提出了"晶圆代工"的概念--只生产别人设计的芯片,本身并不设计、生产或销售自有品牌的芯片。和其他大厂比起来,台积电资源有限,只有把力量用在刀口上,才有可能攻上一座山头,所以只做IC制造,一来集中资源、定点突破,二来也确保不与客户竞争,让甲方用得放心。利用代工模式,台积电不但节约了资源,可以把更多营收投在技术上,还帮大量美国芯片设计公司省下了建厂的成本,得以轻装上阵,集中资源到设计研发上。如今的IC设计巨头高通、英伟达等等,都是得益于此,可以说,正是台积电开创的"晶圆代工"模式,加速了IC设计与制造的分离,助力美国公司站稳了全球芯片产业的制高点。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