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王莽上书的言论: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瘐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今年四月甲子复拜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
也就是说此时的王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安汉公,大司马等官职,也就是掌控了朝政和军权的最高官职,并且担任安汉公,也就是公爵,因为刘邦规定非刘姓不能够封王,所以王莽设置了公爵成为功臣最高的爵位,也就是说此时的王莽是宰相,三公的太傅,以及大司马控制军权,而且爵位也是非宗室最高的,真的可以说是封无可封了,下一步他要走的路也就是篡权了,但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是时候,王莽的地位还想往上提升的话,自然也就只能够在一些荣誉上做出改变了,因此九锡等礼遇也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了。
可以说正是王莽将九锡之礼和篡权联系起来,不过如果历史上仅仅有这么一例的话,也就不会让九锡之礼成为权臣篡权的必备流程,而让他成为定制的人选,就是曹操了,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操仿效王莽的做法,也就不会有后世权臣篡权前必加九锡的固定流程,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通过官渡之战战胜了北方最强大的对手袁绍之后,成为了东汉的丞相,要知道东汉就已经取消了丞相的设置,这种操作本身就是一种违反祖制的做法,后面更是被册封为魏公。
其实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有了篡权的野心,因为他已经在走上了当年王莽的道路,后面的事情也就简单了,曹操获得了入朝不拜、赞拜不名以及剑履上殿的待遇,以及加封九锡之礼,以及册封为魏王,这已经是汉朝自从刘邦消灭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之后的第一人,可见篡权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其实从曹操之后,加九锡成为权臣篡权的必备流程,其实不仅仅是加九锡,此外还有封王爵,以及入朝不拜、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等都是群臣篡权标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