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蚊子船分配到北洋,经过试用,北洋大臣李鸿章发现了蚊子船的上述缺点。不过他知道这是恭亲王的决策,很会做人,上奏折把蚊子船还是吹捧了一番。
于是,南洋买了4艘,山东买了2艘,广东买了1艘,仿制了1艘,福建买了2艘,中国沿海一共有了14艘蚊子船。
平心而论,当时的蚊子船对中国海防是有好处的。因为所有的海防炮台和火炮都是旧式的,蚊子船虽然不能出海作战,却可以发挥"水炮台"的作用。即使到了二十年后的甲午战争,北洋的蚊子船也可以配合海防炮台,抵抗日本舰队的进攻。
只是,蚊子船的作用太过单一,大多数海军的职能无法发挥。因此,它的购置浪潮只是财政困难时期一种应急性的举措。相比之下,同样处于财政危机的日本,在侵台事件之后,依然斥巨资购买了3艘铁甲舰,相比14艘蚊子船,显然是数量更少的前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