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雄才大略的康熙,之所以迟迟不敢拿吴三桂开刀,实际上说明了对方的实力,确实是让皇帝不敢掉以轻心。然而在康熙最终下达削藩令后的一段时间,吴三桂的大军打得清军甚至没有还手之力,一度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然而看似实力占优的三藩之乱,最终还是败在了摇摇欲坠的大清手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吴三桂的野心暴露过早。一开始他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很有关系,当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这也保证了他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占据上风。然而过了好长时间,他却迟迟不肯立明朝宗室为皇帝,到后来竟然自己选择了称帝,原本很多支持他的人,这时就选择了倒戈相向,这时的他已经不得民心了。
其次,吴三桂的胸襟不够开阔。看到他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就连朝鲜都在那里蠢蠢欲动。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有两大强援,分别就是蒙古贵族,还有盘踞在台湾的郑成功后裔。如果这些势力运用得当的话,几路夹攻、里应外合,康熙会很狼狈。然而他在这方面的统战工作,其实是很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