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即使是郑成功,在史料上也是有着黑暗的一面。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和监国朱以海发生了矛盾,恼怒之下的郑成功选择"将监国鲁王沉于海中"。这也使得郑成功背上了弑主的恶名。而这种说法也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1959年的一天,几个农民在山上崩石头的时候发下了一个破墓时,事情的真相才大白天下。
墓室不大,看样子像是普通人家的墓葬,里面除了几个破碗和几枚铜钱外,破的可怜。随后而来的专家看了之后也觉得这个墓没什么多大的价值,太穷酸了。可是,当他们发现里面的一块破损的墓碑上的铭文的时候,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原来《清史稿》骗了我们啊!墓志铭上的"皇明监国鲁王圹志"这八个字表明,这个墓正是当年郑成功拥立的鲁王朱以海的墓。
而《清史稿》中关于鲁王朱以海的结局,则是被郑成功"沉于海中"了。这个墓志铭的出现则成了《清史稿》杜撰历史的实证。如果按《清史稿》的记载,鲁王应该是葬身鱼腹,尸骨全无的,又怎么会在这里立碑修墓呢?另一方面,墓志铭上显示的朱以海是1662年11月13日去世的。要知道,郑成功早在同年6月23日就因病去世了。一个故去的人怎么可能下令把朱以海给沉海了呢?由此可见,是《清史稿》冤枉了郑成功。
而正是这一块小小的破碑上的墓志铭,为蒙冤近300年的郑成功,成功地洗脱了冤屈。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看来信史资料也有不靠谱的时候啊。至于,为何《清史稿》会编造郑成功的这个黑料,想必也是另有深意了吧。读者朋友知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