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诸葛亮确实应该把兵权交给魏延,这是最合适的"桥梁",(杨仪不是桥梁,而是毁坏桥梁之人)办法即是:任命魏延为主帅,杨仪、姜维为副帅,有序退回成都。如果魏延坚持北伐,杨怡与姜维就可以像当年王平在街亭之战一样分兵策应。一旦魏延战败,有杨仪、姜维的接应,损失不会太大。如果魏延打了胜仗,也可以藉此提振蜀汉军的士气,然后急流勇退,气气派派地回师成都。等待实力壮大之后,姜维也逐步成熟起来,最终战胜曹魏与东吴,统一华夏,不是没有可能。
后来的事实证明,魏延是忠于蜀汉的,他的致命错误在于抢先退兵后毁掉栈道,断了杨仪回兵的退路。但后来他也是被杨仪逼反的,是杨仪的挟私报复,让魏延走上了不归路。因此,杨仪其人不堪重用,误国误军,罪不容诛!
魏延不遇明主,虽有回天之力,奈何时运不济,自身也"每临大事少静气",错失了改变历史走向的机会。有什么办法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强求不得。真是:一步之差,谬以千里也!
我这么讲,不知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至少要算是过去了一千几百年的一个"事后诸葛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