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的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上的问题,在官场应酬时的繁琐开销造成的。此外,还有京师物价上涨、京城借债息重等原因。上述各项开支加在一起,是个不小的数字,京官收入要应付这样大的开支必然捉襟见肘,对于品级不高的京官就更是沉重的负担。
俸禄不够用,京官又不能像外官那样直接取利于民,所以他们只好开辟新的财源。
新财源主要有印结银和外官馈赠。印结银,也就是以京官资格代同乡出具保证书,保证捐官或捐监贡的同乡身家清白,无虚伪等等,被保证人自然要出一笔银子来买印结。
为同乡出具印结的京官,每月都可分一次印结银,少则几两,多则几十两。咸丰以后,印结银逐渐成为京官的主要收入。每月几十两,一年就是好几百两,比俸禄多许多。
外官馈赠,也就是外官将从地方上搜刮来的钱财分一些给京官,有夏天的冰敬、冬天的炭敬、地方官出京时给的别敬等名目。少则几两,多则几十两、上百两。《道咸宦海见闻录》的作者张集馨在外任四川按察使时,说他出京前给众京官送的别敬高达一万五千两。他还说,京官"专以咀嚼外官为事"。可见外官馈赠是京官的一项重要收入。
其实如果把俸禄和印结银、外官馈赠加在一起,京官的收入就高出一般老百姓很多了。也就是说,从收入看,京官并不致于搞得很穷,起码应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但京官挥霍无度,摆排场充阔气,不搞得穷困不堪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