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广运潭三两百只漕舟上大量陈列的,都是江淮各地出产的物品,即韦坚以江淮义仓粟转买后,令富户负责运来的轻货。由此可知,当日关中物资的供给所以特别丰富,实是长安与江淮间的运输大为改善的结果。
由上所述,可知唐自开元二十二年以后,裴耀卿、韦坚及其他人等改革漕运的结果,关中物资的供给至为丰富宽裕。关中物资既然这样富裕,玄宗在位的下半期便可长期在长安居住,不必复如上半期那样仆仆风尘于两都之间了。上面曾经说过,裴耀卿及韦坚等对于漕运的改革,以改进洛阳长安间的交通为主。洛阳以西的交通改善以后,由江淮经运河北上的物资,便不须像以前那样先集中于洛阳,而可以一直运抵关中了。这在当日的经济地理上是一种很大的变动,因为运往关中的江淮物资既然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洛阳为转运中心,洛阳的经济地位便不复如过去那样重要而日渐低落,反之,关中的经济地位却因江淮物资之能够大量到达而逐渐提高。当日两都的经济地位这样的转变,对于政府之长期的驻在长安,不迁洛阳,自然要发生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江淮物资既可大量运往关中,关中因政府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于巨额物质的需要便可得到满足,从而过去八十年来政府因关中物资供求失调而迁往洛阳办公的客观条件也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让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在玄宗时代的下半期,政府之长期地驻在长安,实在表示军事政治重心的关中,不必复像过去那样以洛阳为媒介,便可与经济重心的江淮直接连系起来。这一种连系,由于裴耀卿及韦坚等对于江淮义仓粟的利用,有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因为裴耀卿把义仓粟变造为米,韦坚以义仓粟转市轻货来运往关中,都足以增厚关中的经济力量,无形中使江淮成为这个军事政治重心的深厚稳固的经济基础。这样一来,军事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密切连系的结果,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便凝结为一个坚强牢固的整体,在当日的世界上发出它的雄壮的力量。因此,演进到了开元天宝间的大唐帝国,国势登峰造极,武功辉煌彪炳,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于开元年间国势昌隆的情况,《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云:
史臣曰:……我开元之有天下也,……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康哉之颂,溢于八纮。所谓世而后仁,见于开元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