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广、杨素的苦心经营下,高颎被罢相,杨勇失去朝中重臣支持。在杨广的精巧伪装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杨勇愈发不满,对杨广愈加疼爱,逐渐生出用杨广取代杨勇之心。杨勇"颇知其谋",虽然察觉到了杨广的夺嫡阴谋,可"计无所出",打不出任何有效的反击,只有"造诸厌胜",祈求上天保护。但日渐失去父母欢心的他,已经无力回天。
终于,开皇二十年(600)十月初九,文帝身着戎服,在武德殿布列重兵,召集文武百官和宗室子弟议事。在这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中,文帝宣布以奸佞乱政的罪名,废黜杨勇太子之位,其子女封王封公主者,一律废为庶人。
宣诏完毕,杨勇对父皇没有一句怨愤言语,对陷害他的二弟亦无批评指责,只是感谢父皇不杀之恩,"臣当伏尸都市,为将来鉴戒;幸蒙哀怜,得全性命!"他明白,大殿之上,众人面前,必须保全君父颜面,他只能用一人的牺牲去承受家庭的悲剧。说罢,杨勇"泣下流襟,既而舞蹈而去",向父皇叩头拜过。满朝宗室文武,"莫不闵默",只能战战兢兢,无声悲悯。
十一月初三,文帝立杨广为太子,当天"天下地震"。文帝对杨勇、杨广的选择中,已经悄然埋下隋朝日后国运的伏笔。刚刚入主东宫的杨广明白,大哥被废的重要原因就是储君威仪过于逼近皇帝威严。他很乖巧地主动向文帝要求贬抑太子礼仪,"请降章服,宫官不称臣",将之前太子冠冕上和天子同样颜色的白珠,改成三公诸王的青珠,其他服饰车马器用等,也都降低一等,明确规定东宫僚属不得对太子称臣。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称臣的对象只能有一个,就是天子。十二月初三,文帝下诏批准,二儿子果然比大儿子识趣,看来这个接班人是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