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文帝的这一政治宣言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由于他和独孤皇后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失误,不但未能将"五子同母"的血缘优势,转化为兄友弟恭的政治优势,而且酿就兄弟相杀的家庭悲剧,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新兴的隋朝二世而亡。
太子被废 晋王夺嫡
杨坚对长子杨勇本来极为看重,早在北周时期,他以随公的身份辅政时,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立杨勇为世子。开皇元年(581)二月十四,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登基称帝建立隋朝,两天后即于二月十六立杨勇为皇太子。文帝为培养杨勇的行政能力,"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让其全面参与朝廷军国事务的决策和死刑以下案件的核准。当时突厥威胁京师长安,杨勇曾带兵驻守咸阳防备。开皇四年(584)闰四月间,文帝曾派杨勇镇守洛阳。开皇十六年(596)正月,文帝又册封杨勇的七个儿子为王。
开皇年间,北齐旧境山东地区户口档案管理混乱,文帝有意派人去清查户口,并迁徙山东人口到北方边境充实边防。当时山东民心不稳,此举一出,必将引发民情汹汹。杨勇及时上书劝谏文帝改弦更张,安定百姓,文帝"遂止"。此事之后,"时政不便,多所损益,帝每纳之",杨勇经常针对朝政得失提出意见建议,文帝也都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有这些,显示出无论是在朝政决策、司法审判,还是在军队事务上,文帝都给予了杨勇极大的信任,让其放手去做。但随着文帝打造出"开皇之治",赢得前所未有的威望后,逐渐变得敏感多疑,猜忌心日益严重,要尽一切可能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整天疑神疑鬼,总觉得有奸臣想害朕,任何疑似触犯其皇权的行为都被制裁。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杨勇,自然成为其压制防范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