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冬至,朝廷百官按照制度惯例到东宫晋见皇太子,恭贺新节。杨勇张灯结彩,举行礼乐仪式,接受百官祝福。文帝对这一礼节心知肚明,往年也都没说什么,这年却在朝会上明知故问:"近闻至节,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是何礼也?"(前几天冬至听说你们集体去朝见太子,这是什么礼数?)
文帝此言,明显是责备大臣只知太子不知天子。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人敢回话。只有主管礼制祭祀事务的太常寺副长官太常少卿辛亶回道,"于东宫是贺,不得言朝",陛下此言差矣,臣等去东宫是恭贺新节,不是朝见集会。听闻此语,文帝当即发怒,"改节称贺,正可三数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征召,一朝普集,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东宫如此,殊乖礼制",如果是道贺,三五成群去即可,你们却是统一组织,集体动作;皇太子还在那穿着朝服接待,这不是朝见是什么?东宫如此行事,不但违背礼法,更是没把朝廷规矩放在眼里。
就在这次朝会上,文帝下诏,禁止百官冬至再赴东宫朝贺,"事非典则,宜悉停断"。杨勇"自是恩宠始衰",由此逐步失去圣眷恩宠父爱眷顾。文帝对其"渐生猜阻",开始采取措施剪除太子羽翼,首当其冲的就是杨勇掌握的东宫卫队。
文帝以整顿京城禁卫军为名,下令将东宫卫队中的精锐悉数调往皇宫卫队。开国元勋、杨勇的保护人宰相高颎劝文帝:精锐全被调走的话,那东宫防卫力量就太薄弱,谁来保护皇太子的安全?文帝当即"作色",说自己经常出宫巡视,没有高手警卫保护,怎么能行!"太子毓德春宫,左右何须壮士",太子在东宫修身养性即可,要什么勇士保卫!文帝直截了当地告诉高颎:太子东宫保留强大卫队,"此极弊法",本身就是不合规矩的弊政,必须改革。既然你觉得太子人身安全重要,那就从朕的皇宫警卫中抽调人马去保护太子。以后无论是皇宫禁卫,还是东宫卫队,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这样,文帝就顺势剥夺了太子的军权。不但如此,文帝还借此敲打高颎:你之所以如此替太子出头,还不是因为你俩是儿女亲家,你家儿子娶了太子女儿。朕圣明烛照,什么都看得透透的,你不要走前代权相走过的结党乱政歪路。
文帝对长子杨勇的态度,给二子晋王杨广提供了机会。杨广其人,"美姿仪,性敏慧,沈深严重",行事聪明,反应敏捷,性情稳重。"好学,善属文",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敬接朝士,礼极卑屈",和朝臣来往恭敬谦卑,非常擅长打造良好形象,营造声名舆论,"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成为太子最强有力的挑战者。杨广还取得了当时文帝独孤最宠幸的大臣、朝中排名仅次于高熲的杨素之支持。杨广要夺嫡,杨素要取高熲而代之夺取宰相之位进而专擅朝政,二人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