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东方学刊》、观察者网、底浪文化及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上海成功举办"2025思想者论坛"。本次论坛亦作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以"中国话语与世界秩序的重构"为主题,围绕中国与全球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全球大变局与世界秩序的重塑"分论坛上,英国政治学者、肯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理查德·萨克瓦(Richard Sakwa)做了演讲,指出西方思想的进步已停滞多年,而中国等国家推进的所谓"新修正主义"可以改善秩序、重塑全球架构,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坏事。他还在交流环节提到,很多人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存在误解,它本质上是新殖民主义的游戏,不应被各国、各界人士广泛套用。
观察者网整理其分享,供各位读者参考、学习。
萨克瓦教授
【演讲/理查德·萨克瓦】
被邀请参加本次"思想者论坛",我非常高兴、深感荣幸,也意识到有机会与各位分享非常多的想法,以及从不同视角观察全球秩序重塑的观点。鉴于时间有限,我简要谈几点看法。
第一,我想强调,当前西方思维中存在一种"空虚"。
正如马丁·雅克在1978年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西方思想的"长征"面临停滞的困境。实际上西方的思想进步在很多年前就已停滞。在经历了约500年的军事殖民历史后,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正面临知识与政治进步方面的危机。所以我使用"空虚"一词来形容西方的这种明显的知识空白。
也因此,当前举办"思想者论坛"可谓恰逢其时。正如今天上午的开幕致辞以及前两日会议的讨论中,我注意到很多西方代表的发言相对空洞、公式化,而今天的发言则非常具有实质性、内容丰富,且直切主题,这也反映出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信念。
关于文明,我们需要不断取得进步,要有系统性的愿景。过去,我们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不断进步,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上世纪70年代。但我们发现,从那时起西方思想进入了危机时代,战后思想的发展逐渐枯竭,如今已达到危机的顶峰阶段。当下,西方不仅面临地缘政治危机,还有文明危机,美国、欧洲等地各式各样的战争、战乱、冲突,实际上背后体现的是思想知识框架的空白。为了弥补这一空白,西方进行了无休止地反对虚假信息的宣传运动。
很多人也会争辩说,当前西方的政治和思想也有新声音出现。但实际上这只是对过去的复制,从根本上存在失败的可能。正如我开场提到的,未来我们还有很多亟待发展的方面。
第二点,我想谈谈多极化。
自1996年俄罗斯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在杂志中提出多极化概念后,我们需意识到,这已不仅是学术概念的讨论,更是政治概念的辩论。美国认为多极化是对其霸权的挑战,而美国化的霸权本质上是一种单极秩序的延续。普里马科夫当时提出的俄、印、中三角构想虽为时过早,但如今这些国家迅速发展,已对美国的霸权构成有力冲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但对其定义存在不同理解。在此,我想强调几个关键点:
其一,在我看来,最基本的规范是生活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社会框架中。
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包括大国、小国,从法律角度讲,都需遵循《联合国宪章》,各国平等。前殖民国家为巩固自身地位,总是忽视这一现实,实际上没有国家愿意让渡自身主权,这是民族国家的基础。
纽约联合国总部 资料图:联合国官网
其二,权力和资源的分配正在转移。
在过去的论坛中,我们多次讨论过,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全球经济重心每年都在向东移动约10公里。回顾历史,最初是在英国和美国之间向东移动,每年持续东移。这一趋势不仅体现经济重心的转移,也反映政治、文化和思想重心的东移,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
包括我的朋友都讨论过全球化概念,但我们也意识到,美国当前经济体量仍是全球第一,且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如苹果及各式智能手机,从创新角度讲,美国仍在作出卓越贡献。但实际上从文化、文明角度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欧洲也有类似情况和论述。
其三,我们生活在一个"多重秩序"的世界。
不仅是多极化,还是多种秩序的国际体系在国际法框架内相互竞争;对于世界秩序而言,也存在相互竞争的情况。
过去苏联和美国的竞争就是一个例子。过去几天里来到上海,我了解到中国对于世界秩序愿景的阐述,觉得非常令人欣慰且具有可行性,它与西方对于世界秩序的愿景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看到大西洋和太平洋当前的竞争,也看到中国对于世界秩序的愿景与西方秩序愿景存在很多冲突和竞争。在各式各样的框架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正生活在一个拥有多重秩序的世界。
正如学者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等人所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多重世界中,但西方对于多秩序仍存在很大的警惕。中俄联手、与印度合作、金砖国家合作等等,在西方看来,这些不仅是结盟或经济上的合作,更是一种"新修正主义",实际上是对西方霸权的挑战。
西方认为中国是一个"修正主义大国",想要摧毁现有世界秩序。但实际上这不是"新修正主义"的核心理念。它其实意味着各国之间加强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合作,俄罗斯、中国、印度、各个金砖国家伙伴及合作组织实际上是在推动世界秩序的重塑,且首先都是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之下--这是重中之重,是根本,各国都需要遵守。
在1945年建立的联合国体系框架内,这种修正实为对美西方单极霸权的挑战。因此,我认为这"新修正主义"亦可称为"反霸权主义"。中国、印度等国形成的某种"政治联盟",实际上是在挑战现有霸权,确保各国通过多边机制,在联合国框架内共同努力,推动世界秩序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霸权具有破坏性,会导致混乱;而修正则可以改善秩序、重塑全球架构,建立更具持续性的伙伴关系。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新修正主义"并不是一件坏事。
【交流环节】
·关于西方"普世价值"
张维为:几十甚至很多个世纪以来,西方人一直谈论"普世价值",可突然间他们发现,这已不再对全球大多数人具有吸引力了。比如我们看看特朗普,你觉得他相信普世价值观吗?他其实代表了普世价值观的崩塌。所以,萨克瓦教授的发言让我想到西方在宪法制度与思想层面所存在的空洞。这就是我的问题所在。
当我们谈论普世价值时,会发现很多西方价值观已不再适用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很多人想"回归西方文明",他们叩问:欧洲价值观的根基究竟是什么?在当今欧洲存在大量穆斯林群体的背景下,其价值观的来源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其他?这和宗教观念本身有关,但对它的讨论是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从而造成一种无根的空虚--正如杜金和萨克瓦教授所提及的。您是否认为这种无根的空虚正是由宗教因素所引发的?
理查德·萨克瓦:感谢张教授提出这个根本性问题,如果有两个小时,我很愿意深入展开。
关于普世价值,我的看法与杜金教授有所不同。我认为存在一个"古典的欧洲",其根基不仅来自犹太教、基督教传统,还包括巴比伦、罗马文明。古典西方本质上是向其他文明开放的,非常重视文明共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类学与历史证据表明,欧洲文明根植于巴比伦等早期文明。早期欧洲与印度文明的交融、犬儒文化的影响,以及后来的欧洲复兴,都反映出古典欧洲的开放特质。我们应当回溯这些古典资源,不是要追求分野,而是重新激活并利用西方文化经典、古典传统,将其视为具有普世潜力的遗产。
当前西方文化的问题在于,它正变得相对封闭,却仍试图推行一种普世主义,将自己的文化塑造成普世模式。
如果回到欧洲文明的经典愿景,它最初是非封闭、非诺斯底的,始终是开放的文明,不具排他性,始终处于动态交融之中--这也正是欧洲文明得以扩展的原因。当前西方危机的根源之一,是日益走向封闭,只剩下一种虚假的普世价值。1945年后建立的北约等机制,其实也反映了这一点。
美国纽约警方进入哥大校园,百名支持巴勒斯坦学生遭逮捕。 图源:美联社
真正的普世价值应始终保持开放与活力,能够使文化与文明焕然一新、富有成效,而非陷入教条与封闭,甚至掺杂冷战思维--这是非常不适宜的。我相信,未来西方文化应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关于后现代性,我十分同意你的看法,它确实反映出当前文明中的某种空虚。我们在多极化、多秩序与多文明的辩论中需要强调"多重现代性"。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极发展正在推动这一进程。日本虽属传统社会,却实现了高度的超级现代化;中国也已从传统社会转型为活跃的现代社会,并将继续推动现代性变革。因此,对西方而言,我们需要与中国等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茁壮成长。而一个更好的中国,也将成就一个更好的世界。
·关于软实力
理查德 · 萨克瓦:关于软实力的话题,可能大家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解。实际上,约瑟夫·奈定义软实力的概念,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而且他在2014年发表文章称俄罗斯、中国并没有软实力,因为从定义上讲,俄、中两国对软实力没有具体理解,也就不可能有软实力--这是以他的方式来定义的。
"软实力"这一概念被精准纳入了美国政治学的框架当中。你说这是一种伪科学,这其实是非常温和的说法,它实际上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延伸。美国野心勃勃,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延伸。如今,不少人在教育交流、公共外交的话题下谈论软实力,认为这关乎竞争力,因此主张应该派更多学生出国、开展更多互动对话--这其实完全没有抓住软实力的正确要点。
中国不应该完全套用"软实力"的概念,因为中国是通过公共外交实现互利共赢的。当前"软实力"这个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它本质上是新殖民主义的游戏,在中国和印度皆是如此。我们不应使用"软实力"等美国帝国主义的语汇,因为它与我们所倡导的很多理念完全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