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在RCEP框架下,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都会不同程度受益,部分行业可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像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等行业,随着国内综合成本提升,已经有一些工厂向成本较低的东盟国家转移,没有转移的同类企业,竞争压力加剧。
沈铭辉:在电子商务方面,RCEP取消了一些制约性条款,有助于中国企业开拓东南亚新兴市场。
高士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电产品生产制造和出口国。目前,中国机电产品对RCEP国家进出口额都在提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产业,设计和标准主要在欧美,生产制造链条都在亚太地区。RCEP落地,有利于亚太区域产业链的稳定,在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核心地位会更稳固。
近年来,受国内人工成本上升影响,一些电子信息企业撤出中国,但应正面看待这种正常的产业转移。一方面,转移出去的通常是相对简单的组装环节,核心环节转移并不容易。像三星,虽然手机、电视等组装工厂转移去了越南,但这些年一直在加大对中国半导体存储芯片、动力电池的投资。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也在逐步机器换人,国内劳动力更多向服务业转移,部分劳动力投入研发等技术性较高的领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税享优惠,为何看重产品"身份证"?
产品享受关税优惠,必须满足原产地规则。RCEP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协调了东盟既有的各自贸协定中颇为不同的原产地规则,并设定出"区域累积原则"。
沈铭辉:就像普通人一样,产品也有"身份证"--原产地证书。按照原产地规则,成员国将本国的原材料直接出口到其他成员国,可以享受优惠关税或零关税;若利用进口的半成品、零部件组装加工,再向其他成员国出口,如果能证明这些半成品或零部件来自其他成员国,亦适用原产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