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地图
(一)、从"羁縻"定义中探寻"羁縻外交"智慧
"羁縻"一词在汉代较早见于《史记?律书》所言:"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以休息,羁縻不备。"东汉史学大家班固所撰《汉书》在论及汉匈关系时也多次运用"羁縻"一词,且在《汉书?匈奴传》结尾处将西汉对匈奴的外交经验归纳为:"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这反映了"羁縻"之术是贯穿西汉与匈奴二百多年外交史的重要方针。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中记载:"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这也明确了"羁縻"的定义为"笼络"与"控制"。所以,后人由此引申并精悍的解释了"羁縻外交"的定义:好比将缰绳系在牛马头上,当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国家关系缓和时,前者让缰绳松弛,稍施小惠进行笼络就可令两国相安无事,后者也感到便利;当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国家关系紧张时,前者让缰绳绷紧,通过施加各种压力对后者进行控制,最终令其臣服。至于缰绳松紧的程度和时机如何把握,则完全取决于外交决策者的外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