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罢中书省,由皇帝直接亲掌六部,将君权扩大到了顶峰。然而,由于政务实在过于繁重,即便朱元璋再勤政,再是工作狂,独自处理也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改设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此外,还会从翰林院中临时启用官员协助处理章奏。这也成为后世内阁的前身。
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建文四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
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但该“大学士”仅作为兼衔,其正式职务仍为翰林院官员,品级不过五品,其下不设置新官署,职权受到限制。
但内阁官员日常与皇帝接触密切,直接参与对皇帝决策的出谋划策,因此,对朝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另外,由于朱棣多次御驾亲征,统兵在外,因此,内阁职权日重。
朱棣
永乐中期以后,当年提拔的阁臣官职益加,内阁也正式成为了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因为本就为东宫旧臣,又兼有师生之情,辅佐之功,因此深受信任。明仁宗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此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