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条规定:
"苏联政府根据其政策及1919与1920年两年宣言,声明前俄帝国政府与第三者(按,主要指日本)所订立指一切条约,协定等项,有碍中国主权及利益者,概为无效。"
这就正式将宣言的"承诺"给落实了--那些割地条约仍然有效,土地是不还的,而且苏联还继续拥有对中东铁路的权益,其实连特权也没还,对此,斯大林的解释是,当时的法文文本"翻译错了"。
▲张学良贸然开战,中国又失去一片土地
但即使按照不平等条约,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也应在中国境内,为什么还会成为有争议的地区呢?这就得说到曾经的中苏大战--中东路事件了。
1929年,刚刚宣布"东北易帜"的张学良积极响应南京政府的"革命外交",认为苏联刚刚经历严重饥荒,国际上又普遍不承认,内外交困,企图乘机以武力收回中东铁路。
但战争结果出乎张学良预料,东北军完全不是苏军对手,在各个战场上全线溃败,松花江舰队全灭,死伤4000人以上,被俘近7000人。为了报复,苏联在谈判撤军后,仍然占领黑瞎子岛,这360公里的土地从此成为中苏(俄)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关系密切的50年代,领土问题处于搁置状态。60年代起,中苏关系恶化,边界问题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0年,中国政府两次提出边界谈判的建议,苏联先说"没必要",后来又表示"不反对",但不同意这是"边界谈判",而是"核定个别地段边界线走向的磋商",也就是说苏方认为边界不存在争议,只有落实细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