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拼死护卫国家,最终以身殉国,死后17年却不许下葬(4)

2023-11-10 09:22  今日头条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

7月30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商讨对策。

有人力主立即派遣讨伐大军,趁机占领朝鲜,以挑起对中国的战争。

朝鲜形势岌岌可危。

清政府了解到朝鲜局势后,担心日本借机介入,派马建忠、丁汝昌东渡朝鲜平定祸乱。

丁汝昌等奉命率“威远”“超勇”“扬威”三舰于8月9日前往朝鲜。

日本军官见到中国船舰赶在了前面,不敢轻举妄动,便与丁汝昌等以礼相见。

丁汝昌深知来者不善,不为虚礼所蒙蔽,猜度日本方面一定会有大批军舰陆续赶来。

于是他与马建忠议定,解决这一叛乱必须先软禁祸端首脑李昰应

当即囚禁李昰应,擒拿乱党,援助朝鲜国王复位。

丁汝昌亲率小队,以肩舆拥李昰应就道,冒雨连夜赶了一百二十里路,次日到达南阳海口,将李昰应送到“登瀛州”兵轮上。

立刻解送天津,迅速将其幽禁在保定。

可谓兵贵神速!

就这样,丁汝昌等动作迅速,使日本的干涉阴谋未能得逞。

平息壬午兵变,是北洋创办新式海军以来的第一次对外军事行动。

清廷在平定壬午兵变过程中体会到海军行动之迅速和震慑力之强,对北洋海军甚为满意。

9月14日,清廷应李鸿章的奏请,任命丁汝昌为直隶天津镇总兵,统领北洋水师。

清廷也将象征身份和荣誉的黄马褂赏赐给了丁汝昌。

他拼死护卫国家,最终以身殉国,死后17年却不许下葬

统领水师的丁汝昌,决心将北洋海军训练成保卫祖国海疆的坚固长城。

虽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但舰队出洋、操演、应战,丁汝昌都身先士卒,亲自登舰督率,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与舰队训练有关的一切事务都抓得很紧。

演习中他常常一天几次改变阵形。

甚至给旅顺船坞的信中说:“前超、扬请制边炮铁螺丝桩共八个,曾经送样,蒙允照办。”

1888年5月5日至16日,李鸿章出海巡视舰队。

李鸿章巡视结束,丁汝昌根据其命令立刻着手起草《北洋海军章程》。

10月,章程颁行,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五十二岁的丁汝昌步入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时期。

这时的北洋海军,有威武的铁甲舰和新式巡洋舰,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海军军官,实力堪称亚洲第一,让全世界瞩目。

丁汝昌极其重视海军专门人才培养,他受命于国家危急之时,想把北洋海军建成一支无敌之师。

他担任北洋海军提督后,清廷根据他的提议在威海刘公岛筹建了北洋海军学堂,在旅顺口威海设立了水雷学堂,在威海还设立枪炮学堂。

他对刘公岛的军事设施作了总体规划,修建了炮台、子弹库、信号台、船坞、电灯厂、靶场、旱井等军事设施。

毫不夸张地说,丁汝昌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北洋海军建设上了。

但是,个人的力量在时代面前总是显得孱弱不堪。

他拼死护卫国家,最终以身殉国,死后17年却不许下葬

封建专制从根本上束缚着北洋海军的发展。

巨大的船舰在海面上蔚为壮观,轰鸣的雷炮震人心魄,这让清廷洋洋得意起来。

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习气渐渐在军中扩散开来,军纪逐渐由严明走向松弛。

同时,北洋海军聘用的洋人也不乏骗子和冒险家。

如担任副统带的英国人马格禄只不过在英国拖船上当过船长,实为一个酗酒之徒,对军事一无所知。

美国来的顾问浩威夸海口说在洋面上能轰击敌船二三只,实则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更是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了隆重庆祝1894年她的六十大寿,她下令修建颐和园。

太监总管李莲英献计移用海军军费,深得慈禧太后赞许。

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修筑颐和园的工程仍在进行。

户部见战争需要大量金钱,奏请暂停工程,慈禧坚决不允许。

到甲午战争期间,颐和园工程共用银二千多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竟达一千三百万两左右。

这些钱如用来装备海军,几乎可以增加两支同样规模的北洋海军舰队。

因军费被大量挪用,北洋海军从成军之日起,就开始处于倒退状态

成军后,丁汝昌不止一次上奏请求增添新舰,但都杳无回音。

1892年,清廷户部以财政拮据为由,下令停止一切从海外采购军械的活动。

而这时,恰好是世界舰船、兵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他拼死护卫国家,最终以身殉国,死后17年却不许下葬

北洋海军如同被缚住手脚的猛狮一样停滞不前时,日本海军却开始奋起直追。

从19世纪90年代起,日本海军大力购买新舰。

新舰的技术、性能都远远超过北洋海军19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军舰。

1894年初,丁汝昌又提出二十五艘舰船应该大修,约需银一百五十万两。

既然不准购买新船炮,对旧设备进行修理总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一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办庆典也需要银子,大修的事只好拖一拖。

三月间,丁汝昌眼看着大修已不可能,又提出一个更少花钱且有实效的方案:

就是在主要战舰上配备速射炮和新式后膛炮,只需银六十一万两。

但这个要求也因“筹拨为难”未能满足。

五六月间,李鸿章校阅海军时,已经看出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

不禁发出慨叹:“中国自从开办北洋海军以来,这些年没再添一艘船,只能就现有的二十多艘勤加训练,恐怕以后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