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四年。
1854年春,太平军打到丁汝昌的家乡,1月18日攻克庐江。
一天,丁汝昌像往常一样挑着豆腐担,到家乡附近的小镇石嘴头卖豆腐。
当他卖完豆腐准备回去时,看见街上忽然簇拥着很多人,不知围着什么看热闹。
丁汝昌经常在这儿卖豆腐,还从来没看到过街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人。
他收好东西,好奇地走上前去,原来是攻克庐江的太平军到乡下来宣传、招兵了。
很多人都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几句话打动了。
丁汝昌也被这股激流裹挟着。
想到自己命运多舛,心中百感交集,扔下豆腐担,转身就往小集镇跑。
到了招兵的台子那里,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当兵!我要当兵!”
就这样,丁汝昌加入了太平军,开始了他起伏多变的戎马生涯。
这一年,丁汝昌刚十八岁。
丁汝昌一入军中,就参加了激烈的庐江争夺战,血染沙场,惊心怵目。
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编在程学启部下。
丁汝昌和程学启的家乡相邻,两人是安徽老乡。
程学启比丁汝昌大七岁,丁汝昌尊其为兄长,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丁汝昌随程学启在安庆驻守了七年多,从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身上学到很多带兵、用兵之道。
与程学启的相识,改变了丁汝昌的人生轨迹。
咸丰十年。
1860年,程学启被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所率的湘军招降策反。
丁汝昌随程学启所部,也在1861年2月19日夜间奔向湘军营地的队伍之中。
就这样,原是加入太平军的丁汝昌,被裹挟着进入湘军之中,反成了镇压太平军的“官兵”。
8月18日,程学启、丁汝昌做湘军前导,攻下太平军安庆北门外最坚固的三座营垒。
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陷。
随后,程、丁二人又随曾国荃攻下无为、铜陵等地。
丁汝昌在这一次次战事中得到了历练。
湘军攻占安庆后,丁汝昌被提拔为程学启部哨官,相当于今连长,授千总。
同年,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大约七千人。
曾国藩派李鸿章率军到苏南地区与太平军作战。
李鸿章以兵力单薄为借口,请求曾国藩调出些兵力给他。
曾国藩为了激励淮军,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并出手大方,调拨了八个营给李鸿章,其中包括程学启的开字营。
由此,丁汝昌又随着程学启被编入淮军。
这一次,似乎又是丁汝昌人生中的幸运转折。
1861年5月2日,李鸿章率领淮军乘船到江苏、上海镇压太平军。
丁汝昌佐学启于泗泾、新泾、四江口诸役,每战辄先登。
骁勇异常!
李鸿章称程学启为“沪军第一骁将”和自己的“左臂”,又从用兵方略上夸程学启是十余年来罕有之将。
丁汝昌正是程学启部下的勇将,丁汝昌的骁勇善战,很快引起刘铭传的注意。
丁汝昌率领铭字营,跟随刘铭传作战,屡立奇功,不久就升为营官,率领马队营,开始带领骑兵。
此后,丁汝昌在江淮大地的疆场纵横驰骋,捷报频传。
淮军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尤其丁汝昌所在的刘铭传部,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军队之一。
不到两年时间,淮军就基本完成了武器更新,全部使用火器。
后来又不断更新装备,较早实现了军事装备的近代化。
丁汝昌也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中国军人之一。
同治三年。
1864年,丁汝昌随着刘铭传平吴有功,被提升为副将。
随后,丁汝昌又统帅先锋马队三营,随刘铭传镇压捻军。
丁汝昌转战豫、鄂、燕、齐数地,频频立功。
1868,丁汝昌32岁,又加提督衔遇缺题奏总兵,相当于今师长。
然而,几年以后,丁汝昌就因清廷节饷裁兵而无奈地回到家乡闲居。
与此同时,国家灾难深重。西方侵略者在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后,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美国、日本联合武装入侵宝岛台湾;
沙俄侵略者长期盘踞伊犁地区;
英国侵略者则将侵略之手伸向处于中国内地的云南、西藏等地。
丁汝昌为此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