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清军为何一触即溃

2024-02-03 11:22     文汇网

甲午战争中,清军为何一触即溃

"镇远"铁甲舰是当时北洋主力舰,也是亚洲少见的铁甲巨舰,曾引起日本国民极大恐慌

晚清洋务运动紧锣密鼓地搞了30年,及至甲午战前,清军的军械装备得到了相当的提升。然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不仅让本国人大失所望,同样也让一些外国人大跌眼镜。"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可能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有优势"(《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然而,清军无论陆路还是海上都是一败再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清军自身来看,不能不说是早有征兆。

清军高级将领仗势使气,北洋军官难作表率

古今中外,军队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其战斗力,尤其是军官的精神面貌与素质。

晚清的勇营对平定国内叛乱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积弊丛生,譬如湘军、淮军,以及衍生而出的许多派系之间各占山头、相互倾轧,是家常便饭的事,北洋海军也不例外。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的"自留地",提督丁汝昌就出自淮军。海战对于老淮军来说,是个新领域,所以在北洋舰队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一批后起的"中层干部"--譬如刘步蟾、邓世昌、林泰曾、杨用霖等,多数是福建、广东一带的人,并且福州船政学堂出来的校友颇多,他们关系密切,成了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表现的一个突出形式就是排"外"--不仅与来自本国其他地区的军官之间关系紧张,而且对于外籍教习的态度也很不友好,仗势使气,甚至设法排挤。

最早留洋的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是卓有见识的一个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参与《北洋海军章程》的起草,海军规则"多出其手",此后,他被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总兵。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