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四日,倭舰五艘从东南来,我北山嘴台击之,第一出中其头船望楼,并毁其烟囱上半;若连环追击,可击沉,乃次出误提操练样弹出库,及易弹而倭舰已远"(《东方兵事纪略》)。可惜,清军炮台在关键时候,犯了最低级错误,把操练弹当作真炮弹给提出来了,耽误了时间,否则的话,可能重创甚至击沉日军的指挥舰。
以上一海一陆,都暴露出清军训练不精以及军中管理的混乱。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事实证明这个英国人的见解入木三分。
清军在装备采购上积弊重重
甲午战前的两三年间,日本国内,民主党占多数席位的众议院与政府之间为是否削减海军经费,有相当大的争执,官司一直打到了天皇那里。1893年2月10日,日本天皇下达了敕谕:"国防一事,苟拖延一日,将遗恨百年。"最终决定,在以后的6年间每年从内帑中拨出30万日元,并命令在同一时期内从文武官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缴纳国库,用以补充造舰费,并要求各方"齐心协力"(《日本外交史》信夫清三郎编)。
1889年,北洋海军的实力为世界第六、亚洲第一,而日本海军的排名是世界第十一。这在一段时间里对日本高层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日本紧起直追,全国动员,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日本海军实力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洋海军。
与此可作对比的是,清政府对于海军军备的态度。一是自我感觉良好,松懈了装备建设。李鸿章在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夸过海口:"渤海门户深固不摇。"于是,户部建议不再购买军械。至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没有置办新军舰,部分应该进行的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等也没能及时进行,原有的战舰逐渐落伍,无论航速、射速都落后于日本海军,这是甲午海战失败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二是政府一班人煞费苦心地把国防经费抽出来"孝敬"慈禧太后修造颐和园。清军的火器来源无外乎两个:一是自己造,二是买军火--最尖端的军事装备得花钱从西方买。但是,清政府拨给北洋水师的款子成了各方追逐的"唐僧肉",真正用在北洋水师的训练和装备上,只是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