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经历比较丰富,当时还做了一个APP,手机上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当时有20万的用户。到2015年快毕业的时候,有要创业的师兄问我们愿不愿意创业,2011年到2015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自然的选择。我入学的时候是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那一年,接下来每一年感觉世界都日新月异,有着巨大的变化,在上学的时候就认为毕业的时候是会创业的,2015年有学长问我们想不想创业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挺不错的,就出来创业了。当时有两位学长都是自己干公司的,就给了我们第一笔种子投资。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是先拿着钱决定创业,然后再来找方向。
第一个阶段是拿了种子投资之后的试错阶段,是2015年到2016年,最开始不是在做产业互联网,就是做消费互联网,就是刚毕业,做了匿名社交,就是学校里面社交的APP,在华科做得挺好的,但是想复制到其他学校发现特别困难,这个事就没做了,这是2015年的时候。
2016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叫「圈子集市」的产品,相当于给每个学校都搞一个二手市场,那个产品做得还不错,有300万用户,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变现。这是第一阶段遇到了非常大的瓶颈,种子投资当时的钱也快花光了。
2016年10月份的时候是第二个阶段,种子的钱花光的时候,我们就想去投资人公司上班,行李也收拾好了,马上就要去了。当时我记得品玩搞了一个内容产品黑客马拉松,我们就去参加了那个比赛,在那个黑客马拉松上我们做了一个产品,给微信公众号用的一个浏览器的工具,叫「壹伴助手」,当时参加比赛的时候还没有名字,在48小时之内把它做出来,拿了冠军。
非常巧的是真格的投资人在台下当评委,他特别喜欢我们,让我们第二天去真格,我们去了真格,他们非得硬塞一笔投资给我们,其实我们去真格的时候是不想要投资的,因为我们觉得创业的钱也拿过了,自己做的东西也能做出来。那个时候其实不想拿这笔钱,但是越不想拿这个钱,投资人越要把这个钱给你,后来我们就要了真格的钱。
中间还有一个分支,刚刚说的圈子集市,当时58想收购这个产品,当时如果卖的话应该能得到大几百万人民币,但因为拿了真格的钱,我们就想还是继续创业。做给微信公众号用的浏览器工具的时候,我们正式开始进入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时候,那时服务的就是微信公众号小编,这是第二个阶段,就是2016年到2019年。
这是很有趣的三年,可以认为是ToB产品,因为产品的使用者都是公众平台的运营者,他们本身在运营公众平台时,只有少部分人把它当成个人博客,绝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商业目的,所以有ToB属性。
但这些ToB的个体往往是企业里面的一个运营者,所以有ToC的逻辑,需要提效,需要产品是简单使用的。还有一点,这是很有趣的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买这个产品的人和付钱的人是同一个人,有很多ToB产品买单的人和用的人是不同的角色,但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基本上一线小编需要用,所以去买,反正金额也不大,直接可以报销,所以2016年到2019年都在做壹伴助手这个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比较激烈的竞争,真格给我们投了100万人民币,当时有个竞争对手拿了3500万人民币的融资,但是到现在那家公司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整个过程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总的来说,我们当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就已经到了瓶颈期,如果继续在这件事情上耕耘的话,我们的产出可能没有那么大,所以在2019年的时候一直在找方向,也是整个2019年的命题。2019年我们做了有十几二十个产品,2019年12月份的时候做了企业微信的工具,叫「微伴助手」,把我们带到了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当时主要就是挣钱,能挣钱,每年大概有千万的营收,毛利率比较好,但是盘子就这么大。那段时间我们是难受的,创业肯定不是为了做千万营收的事情就算了,不管再怎么努力顶多做到两千万就到瓶颈了,再怎么样就上不去了。当时和自己和解的方式,这个玩意儿收益特别高,我们可以不断的试错,做出新的东西来,每年自己给自己投一千万做一些新的事。正是因为试错的逻辑,我们才开始做微伴助手。
2019年11月28号,我记得特别清楚,是腾讯企微区域运营的伙伴来武汉召集了一些开发者,说接下来企微会发布3.0,会开放一些连接的能力,连接朋友圈和微信群。我们就去参加了那个活动,当天回来我们决定立项要做,当时叫CRM,还没有SCRM的概念。
那天还做了别的判断,当时还有基于个人微信的产品出现,最开始我们担心这样的产品会不会对基于企业的CRM有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产品在接下来会被处理,还是要以合规的方式去运作。正是因为他们在个微上做得特别好,反倒是他们无法迁移到企微上来,这是第二个当时做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