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这次是戒严造成的弹劾,也就是说这次弹劾案的严重性要远远高于之前的两次弹劾案(2004年的卢武铉弹劾案、2017年的朴槿惠弹劾案)。
第二,这次涉案的人员相当多,而且很多都来自军队、警察这些权力部门,所以宪法法院的每一条判决可能都会成为未来审判的先例,因此宪法法院需要非常谨慎。
第三,尹锡悦的支持者比例相当高,有四成的民众是反对弹劾尹锡悦的,而朴槿惠当时只有不到三成反对弹劾。从宪法法院的角度来讲,要面对相当大的舆情压力,也就是说最终的审判必须经得起舆论的考验。
第四,通过找法律的漏洞,前段时间尹锡悦得以释放。这也增加了尹锡悦的信心,后来他又不断向宪法法院提出各种程序上的质疑,这也增加了宪法法院审判的时间。因为宪法法院需要去回应尹锡悦的质疑,但每一个回应都要去审理,最后反映到审判书上,这就增加了审理的时间。
我觉得综合考虑,这些可能是宪法法院最终审理久拖至今的重要原因。
如果三月份,尹锡悦被宣判罢免,也就意味着韩国总统大选即将启动,那么接下来的两个月可能又是引发韩国朝野矛盾激化的一段时间,而大选之后哪个政党执政又将决定未来五年韩国政局的走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假设尹锡悦被罢免,毫无疑问对执政党是不利的,毕竟尹锡悦是执政党培养出来的总统,而且执政党又是一直反弹劾的,如果尹锡悦被罢免,这种反弹劾的立场显然就站不住脚了。反过来看,在野党就是得利方了,因为推动弹劾案的主导势力,主要就是共同民主党,但问题就在于李在明的判决。
当然,我们同样不知道李在明的最终判决结果会是什么。但从目前来看,大概率可能还是会维持原判,即一年有期徒刑,缓期两年,也就是说判李在明有罪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于李在明和共同民众党而言,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关键我们现在不知道尹锡悦最后什么时候判,也无法预知总统大选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时间点对于李在明而言,就很敏感了,因为他的最终判决日日期同样存在不确定性。
现在感觉这两个时间点是一种"赛跑"关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都将决定韩国政局未来的走势。
舆论调查专门机构"舆论调查工程(株)"于2025年1月出台的民意调查报告显示,有46.6%的民众仍然支持尹锡悦。每日经济
观察者网:中韩关系自去年有所好转,中国对韩国免签后,有大量韩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但相应地,两国间的摩擦并没有减少,似乎在今年3月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也与尹锡悦拥趸掀起的反华浪潮有很大联系,您怎么评价这一年中韩曲折的关系发展?尽管目前尹锡悦弹劾案仍未宣判,但未来韩国政府是否会修正目前近似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詹德斌:尹锡悦的对华政策过去几年一直都没有变。实际上,尹锡悦一上台,我们对其就有一个基本判断:它是一个反共反华的政府。我们可以看到,在尹锡悦弹劾案的过程中,通过尹锡悦之口或者尹锡悦支持者之口表达出来的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负面认知就可以看出,尹锡悦政府执政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改变其对华政策以及对华关系。
我认为,中韩间的负面认知达到高峰的说法可能需要做一些修正。韩国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可能并不是现在达到高峰的,实际上从我们向韩国提供免签,韩国赴华游客大幅增加等等情况也可以看出,如果韩国对华负面认知是高峰的话,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也就是说韩国对华负面认知的高峰应该在这之前。只是最近韩国极右势力的不断炒作使得韩国对华负面认知看起来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另一方面,由于韩国极右势力的反华舆论传到国内,导致中国对韩国的负面认知可能的确在当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怎么评价过去一年的中韩关系呢?我认为从尹锡悦总统府的角度来说,它的政策应该一直是希望拉开和中国的距离,即单方面倒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但就我的观察而言,可能韩国的部分外交执行部门会觉得这种政策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以外交部为代表,他们可能会不断地想把中韩关系往正轨上稍微拉一拉,但是韩国总统府方面的对华态度实际上就比较消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结果就是:韩国在对华政策上的表态比之前越来越积极,但实际落实的成果似乎却很少。同时,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也好,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也好,仍在不断地向美国靠近,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换句话说,现在的尹锡悦政府,其实很难指望它大幅度修正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我前面也说了,从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就能看出,无论是美日韩也好、美韩也好、韩日也好,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更进一步向美国"一边倒",希望通过这种讨好来让美国在其他问题上做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