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2日,中日韩三国外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十一次外长会。这是在中美关系紧张、俄乌和谈前景不明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传统联盟结构提出挑战的背景下,举办的一次重要多边对话。同时,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也在当日相继展开。
这一系列会晤无疑是朝着恢复和加强三方合作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仍需注意,日韩当前的执政政权存在不稳定性:石破茂政府被外界认为是"短命内阁",尹锡悦更是连总统位置都难以保全。
对韩国而言,本周是关乎总统、国务总理以及最大在野党党首政治命运的"司法超级周"。3月24日韩国宪法法院驳回此前国会针对国务总理韩德洙的弹劾案,26日首尔高等法院将对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的选举法案件进行二审宣判,而28日还有可能对尹锡悦总统弹劾案进行宣判。
三月的最后一周,韩国政坛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中日韩各自对三方合作的战略认知有何差异?中日、日韩、中韩这三组双边关系该如何为区域合作赋能?对于中国而言,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中日韩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分析中日韩三国外长会的后续影响以及韩国政坛近期的焦点事件。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中日韩的战略认知差异可能会限制三国合作的动力
观察者网:詹老师好,3月22日中日韩三国外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了会议,外界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是当前中美关系紧张、俄乌战争持续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传统联盟结构提出挑战的背景下,东亚三国间的一次重要多边接触。尤其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于日韩的车企、半导体等多个产业领域造成了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您认为在此背景下,中日韩该如何深化经济合作,尤其是处理好供应链问题,从而应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从这次的中日韩外长会议来看,释放了哪些信号?
詹德斌:首先,我觉得中日韩合作面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三个国家在很多问题上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内部问题。该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外部环境再怎么改变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