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外部环境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助于中日韩三国改变内部的认知差异。
比如,特朗普上台对于中日韩有什么影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会对中、日、韩造成什么影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短期还是中长期的?如果中日韩在这些问题上的判断和认知都不一致,那三国在各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很难保持一致。
如果有的国家认为特朗普目前的政策是一个短期行为,而别的国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中长期行为,即未来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就变成了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中日韩三国在局势判断上能否达成一致,这非常重要。
从这次中日韩三国会谈期间释放的信号来看,至少三国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性认知还是比较一致的,应该说这也为三国合作提供了比较好的契机。
无论是中日韩共同推动多边主义也好,还是中日韩打算重启过去一度停滞的自由贸易谈判也好,这都是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正确应对。
中日韩的GDP之和可以匹敌美国,若三国能够合作起来,共同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肯定会有较大作用。再加上中日韩本身又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里面,通过RCEP的自由贸易合作,去对冲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不是各自想办法去"哄"着美国,这对于消解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负面效应,我觉得也很重要。
实际上,中日韩三国过去谈了很多次,每次领导人会议都有很多成果,但最终能够顺利落实的成果比较有限,特别是过硬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日韩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也应该更多地去反思,过去中日韩达成的一些协议有没有落实?为什么很难落实?怎么把过去达成的协议落实好?这点同样关键。
3月2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左起)、日本外长岩屋毅与韩国外长赵兑烈在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晤后,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法广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因为种种内外部因素,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相当曲折,不仅中日韩自贸谈判停滞多年,而且日韩近年来也在半导体等领域采取对华"脱钩"。虽然这次外长会明确提出重启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计划,不过许多国外媒体与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中日韩之间的矛盾分歧太大,并且当前日韩国内形势也很不稳定,再加上特朗普政府的特性导致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同样处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状态下。您认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将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詹德斌:从历史来看,中日韩自贸谈判曾经有过一段看上去前景比较光明的时期,那时候就发现有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传统上日韩两国国内对农业市场开放的担忧是比较强烈的,尤其是韩国农民对政府的抗议牵制力比较明显,虽然这部分人数不多,占比也不高,但他们的抗议对政治上的反作用力相当大。所以光是农业这个老问题,日韩政府就很难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