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子也不一般,从公历上来看,是公历11月25日,距离12月越来越近了。从农历上来看,今天是农历十月初六,民间习俗和讲究在这天也是挺多的。
例如,每年的十月到十一月,都是彝历新年,是我国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旧年结束和新年开始,与彝族太阳历的年份更替相关。
彝历新年和我们传统春节一样,是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日子,也要和家人共进团圆饭和互相祝福。主要的活动包括杀年猪、祭祖先、祈求丰收、赛马、摔跤、选美、歌舞等。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啥是彝族太阳历啊?和农历有啥区别?
有人可能没听过,就认为它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历法,实际上,彝族太阳历一个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观测科学的天文历法系统。

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底长度精准到365.25天,其精确度是令人惊叹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彝族有着发达天文学水平。

既然叫彝族太阳历,自然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周期的阳历,与我们目前用的现行公历类似,但历法结构不同,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把一年分为10个月,一个月有36天,外加5-6天的彝族新年的"过年日",近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
每月个这36天,彝族人会用"十二兽(十二生肖)"来循环纪日,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个36天的月份正好是3个完整的十二生肖周期。

有人可能还有疑问,一年12个月划分季节很清晰,也符合实际,那么,一年10个月是怎么划分季节的呢?
古代的彝族天文学和历法学家,是以"土公、土母、土子、土孙"等名称来表示季节变化,与我们熟知的春、夏、秋、冬对应,每个季度约合91天。
并且,彝族太阳历也有闰年的说法,和农历不同,农历设定闰月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中的"中气"来设定的,也和公历设定的闰年不同,它是通过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闰年的。
例如,他们规定,当傍晚时分,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下方(大暑时节)时,如果某些星象(如"勒舍"星,可能指昴星团)出现,则该年就是闰年,过年日变为6天。这与我们现行公历每4年一闰(2月增加1天)的机制虽然看上去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协调回归年(约365.25天)与历法年的差异。

刨除文化和历法不谈,旧时人们也视十月初六前后为重要的时间节点,通常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来大致判断冬天的寒冷程度和来年作物收成。例如,在民间就流传着"十月初六日头笑,冬天雪少像撒盐;十月初六阴脸罩,冬天雪多如棉袄"、"十月初六雨淋淋,来年稻谷满仓库"等一些民谚。

今日十月初六,在旧时民间还有"大雪多不多,就看十月初六"的讲法,怎么理解?今年冬天会雪多冷到哭吗?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十月初六晴,柴炭满街行;十月初六阴,柴炭贵如金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很多人都听过,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农历十月初六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可能预示着当年冬天比较暖和,雨雪天气少,是个暖冬。这样一来,人们对取暖用的柴炭需求不大,导致街上都是卖不出去的柴炭。
相反,如果农历十月初六当天是个阴雨(雪)天气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里降雪可能会比较多,是个冷冬。这样一来,人们对取暖用的柴炭需求增多,导致街上的柴炭紧俏价高。

二、十月初六风,皮袄靠得稳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初六刮起了风,且较强劲的话,那么按照古人的总结,可能预示着当年的冬天会非常寒冷,雨雪天气多,人们需要早早准备好皮袄来御寒。

三、十月初六晴,单衣过隆冬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初六当天天气晴朗、比较温暖的话,那么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可能会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天会比较暖和,雨雪天气少,人们可能暖和到穿单衣就能度过。
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即便冬天再不冷,也不可能穿单衣过冬,主要是这种夸张的说法),表明当年冬天可能会出现"暖冬"的现象。
类似的农谚还有"十月初六热,一冬冷不着",表达的意思相近。反之,如果当年的农历十月初六这天是个阴雨(雪)或者比较寒冷的话,则可能预示着冬天比较寒冷,雨雪天气多。

四、十月初六见冰凌,明年粮食胀破仓
这句农谚也好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到了农历十月初六这天已经能看到结冰(冰凌)或者天气比较寒冷的话,那么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说明冷得早、冷得厉害,这通常预示着当年冬天,降雪可以会比较多,是个冷冬。
冬天降雪多,天气寒冷,对于古代农人来说可是好的预兆。因为,厚厚的积雪就像给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盖了一层棉被,不仅能保护冬小麦安全过冬,还能缓解来年春旱。并且,冬天寒冷,还能冻死田间病菌和害虫,来年就会少得病虫害,预示着来年作物会获得大丰收。

总结:根据上面的说法,如果农历十月初六当天是晴天或者比较暖和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冬天里雨雪天气少,是个暖冬;相反,如果这天是个阴雨(雪)或者比较寒冷的话,则预示冬天降雪可能会非常多,是个冷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