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倒下!疯狂关店11万家,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2025-10-01 10:51  头条

最近商场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运营三十年的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关了门,最终还是贴出了闭店通知。

数据看着更实在,近一年全国商场相关的闭店数量,眼看就要逼近11万家。

大家明明并没有停止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还在涨,可花出去的钱好像绕开了商场。

信息来源: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8月3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谢幕

明明购物需求还在,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十年前挤不动,现在服务员比顾客多

2025年9月30日,全国至少17家商场官宣闭店,其中9家都是运营超20年的老百货。

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撑了27年,最后还是贴出了闭店改造的通知,南京第一家奥特莱斯开了20年,终究没能扛过行业寒冬。

信息来源:1998年开业的阿波罗商业广场决定闭店升级

就连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首个购物中心,才开业6年就选择关门大吉。

不只是单个商场撑不住,连锁品牌的关店潮更猛,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净关了145家店。

有行业数据估算,近一年全国商场相关的闭店总数已经逼近11万家,那些曾经的"城市地标"正一个个从街头悄悄消失。

要是把时间倒回十年前,逛商场绝对是周末的正经事。

那时候北京国贸、上海南京路百货的周末,进门就得跟着人流走,热门餐厅吃饭至少排半小时队,服装店试衣间更是要等上大半天。

老一辈还记得,2005年南京先锋奥特莱斯刚开业时,周边居民拖家带口去逛,连停车场都要等半小时才能抢到空位。

就算是平时下班,商场里也满是人,化妆品柜台前总有导购忙着介绍,顶楼的电影院永远在排大队。

那时候的商场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更是朋友聚会、家人散心的首选地。

但现在再去商场看看,不少门店挂着"清仓甩卖"的牌子,曾经挤着走的过道变得空旷,有些楼层甚至整层都空着铺位。

有网友调侃:"现在逛商场,服务员比顾客还多",这话一点不夸张。

国家统计局9月15日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3.4%,消费端的疲软在商场里体现得格外明显。

为啥不爱逛商场了?

2025年美国电商渗透率涨到22.7%,我们国内更不用说。

国家统计局9月30日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到了25.3%,比一季度还提高了2个百分点。

现在连买菜、买日用品都能线上下单,1小时就送到家,谁还愿意专门跑商场?

屈臣氏显然摸透了这个门道,一边关线下店,一边把只接线上订单的"幕后店"从131家扩到394家。

这种小仓储点不用付黄金地段的租金,还能快速送货,比实体店划算多了。

年轻人说得实在:"网上买东西不用走路,退换货点下手机就行,价格还透明,没必要花一两个小时去商场挤电梯",尤其是现在工作忙,下班回家只想躺着,手机点一点啥都能买到。

去过三四家商场后你就会发现,它们简直是复制粘贴来的:一楼化妆品珠宝、二楼女装、三楼男装、顶楼餐饮,连品牌都差不多是那些连锁牌子。

有网友吐槽:"在A商场逛和在B商场逛没区别,逛多了就腻了"。

这种同质化太致命了。2025年8月有数据显示,上海某老牌百货客流降了近20%,但主打"策展零售"的TX淮海年轻客流却涨了35%。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爱逛,是不爱逛千篇一律的商场。就像澎湃新闻去年11月的报道里说的,现在很多人进商场直奔B1、B2的餐饮区。

楼上的零售区根本不逛,毕竟谁愿意为"审美疲劳"浪费时间。

现在的年轻人逛商场,不一定是为了买东西。他们可能想找个好看的角落拍照,想和朋友找个舒服的地方聊天,或者参加一场有意思的分享会。

但很多商场还守着老思路,眼里只有卖货,除了柜台就是导购,连个能好好坐下来的地方都没有。

有人说:"逛半小时脚就疼了,还不如去公园散步",年轻人花钱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情绪价值。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2024年抽样的447个商业场所里,空铺超过9400个,整体空置率9.1%,早就超过了5%的盈亏平衡警戒线。

说到底,商场给不了新鲜感和社交感,自然没人愿意来。

过去十几年,开发商一窝蜂建商场,觉得只要建起来就有人来。

但实际上,全国三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就有近6700个,城市里的商场早就饱和了。

2025年闭店的商场里,成都优客奥莱科华店才开业一年就撑不下去了,就是因为周边新商场太多,客源被分流得厉害。

王府井集团今年一下子撤出三家门店,理由是要"业态迭代",把资源集中到更有潜力的地方,这就像一条街开了十家面馆,味道都一般,最后肯定有几家要关门。

信息来源:实体零售变形记:王府井布局"情绪消费",寻觅百货商场新航向

商场太多,愿意逛的人就那么多,关店自然成了必然。

更关键的是,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重点城市商业街商铺平均租金比2019年降了5.9%,空置率高还收不上租金,商场日子更难了。

不是没救了!

虽然关店潮凶猛,但也有商场找到了解决办法,它们的转型路子值得一看。

无印良品的做法是"腾笼换鸟",关掉北京、济南等地客流少的老店,转头在成都、苏州的新兴商圈开新店,今年还计划新开40家店,中国市场的营收照样排全球第二。

这说明不是商场不行了,是选的地方和业态不对。

成都太古里更聪明,不按常理出牌,把商场做成了网红景点,青砖灰瓦的建筑里藏着潮流品牌,年轻人愿意特意去拍照打卡,顺便逛逛店。

信息来源:成都太古里十年回眸 彭国邦称"对内地市场持长期眼光"

武汉青山印象城则主攻亲子市场,建了超大的儿童游乐区,还经常办亲子活动,成了宝妈们的聚会首选。

迪卡侬的思路更实在,94.2%的产品都在本地生产,打算做到100%本土化,靠供应链优势留住顾客。

杭州万象城也很会调整,2023年餐饮业态占比涨到27%,靠美食吸引了不少客流,深圳茂业百货也说增设新型餐饮后,门店引流和业绩都涨了。

这些成功案例都指向一个道理:商场得先成为"让人想去的地方",而不是"卖东西的地方"。

结语

2025年的关店潮不是终点,而是商场转型的起点,美国零售专家说过:"现在少数优质门店的产出,能碾压众多平庸门店的总和"。

未来的商场,拼的不是大小和数量,而是特色和体验。

或许以后的商场会变成这样:有的是"城市文化客厅",经常办展览、开讲座。

有的是"社区社交中心",有咖啡馆、书店,还有便民服务。

有的专攻某类人群,比如亲子、潮人或者中老年,把特色做到极致。就像沃尔玛一边关低效门店,一边开新店,把资源集中在能吸引客流的地方。

从2025年的关店数据能看出,商场的"黄金时代"确实过去了,但新的机会正在出现。

11万家门店关闭不是失败,而是市场在"洗牌"--淘汰陈旧的模式,给创新的玩法腾出空间。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爱逛商场,是不爱逛"没灵魂"的商场。

当商场不再只想着卖货,真正懂消费者想要什么,能提供线上给不了的体验,自然会有人愿意回来。

说不定再过两年,我们又会爱上逛商场,只是那时候的商场,早已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你最近一次逛商场是啥时候?觉得哪些商场值得一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