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存在着4个"反常"现象,跟往年相比可以说是大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在小长假正式开始前提前了解!
那这些"反常"现象都是什么呢?普通消费者又该注意哪几点?
图源网络
黄金时间不再镀金
曾几何时,国庆长假是婚礼殿堂的"兵家必争之地"。
热门酒店的宴会厅,档期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锁定,仿佛不在这个"黄金档期"许下誓言,幸福都会失色几分。
但今年,许多酒店经营者却等来了意想不到的冷清。
图源网络
放眼整个市场,今年中秋国庆期间的酒店餐饮显得静悄悄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婚庆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它已然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里。
人们似乎不再为节日的"稀缺性",去支付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图源网络
或许大众的心里都已经清楚,当强大的供应链和冷链物流足以抹平供需波动时,那种节日前的恐慌性囤货已经显得毫无必要。
那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是酒店餐饮本身开始内卷了起来。
不少酒店都选择通过压缩利润空间,去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相关报道
与此同时,消费观念转变激起的涟漪也在迅速扩散,而第一个被冲击的就是那些曾经被光环笼罩的"品牌神话"。
大闸蟹这个曾经中秋餐桌上当仁不让的"C位",今年就显得有些尴尬。
由于夏季持续的高温以及闰六月所带来的影响,不少地区的大闸蟹生长周期都受到了影响。
大闸蟹
不仅导致了上市时间被推迟,个头也普遍偏小,这样一来大闸蟹的价格自然会应声下跌。
但就算是价格便宜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普遍不大。
有海鲜店主在记者的采访中透露,他们一天大概能卖掉约两百斤大闸蟹。
这样的数量虽然听起来不少,但实际上却连高峰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大闸蟹
这样的情况甚至还延续到了电商平台上,各种"打折蟹券"满天飞。
可消费者早已不是当年的"韭菜",面对如此夸张的折扣,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抢购,而是质疑这里面的蟹是真的吗?分量足不足?
而如果说大闸蟹的遇冷还掺杂了天气因素,那么高端白酒市场的价格"跳水",则更纯粹地反映了消费神话的破灭。
相关报道
谁还为排场买单
曾几何时,身为"社交货币"高端白酒,在国庆假日期间都是需要加价、甚至是动用关系才能搞到的紧俏货。
但今年它们却成了仓库里的"弃儿",许多白酒经销商以及连锁酒行都透露,今年的白酒市场并未迎来预期的销售热潮。
这场危机的背后,赫然是消费群体更迭的最好体现。
图源网络
90后、00后这些新兴的消费主力,普遍对白酒辛辣的口感无感,同时让他们抵触的,还有那种被强迫"拼酒"的酒桌社交文化。
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的,往往是轻松愉悦的"微醺"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果酒、预调鸡尾酒才是他们的心头好。
至于年长一代的消费者,也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饮酒观念从"喝贵的"悄然转向了"喝对的"。
相关报道
当时间不再"镀金",品牌不再"神话",消费场景的意义也随之被重构。
那种为了对外展示的"排场表演",正被越来越多人抛弃,为"面子"支付高昂的场景溢价,显得既不经济也不明智。
餐饮行业的老板们,对此感受最为真切,可能等到了长假期间,许多餐厅门口依然会排着长队,但老板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利润远没有达到预期。
图源网络
究其原因是消费主体的变化,过去撑起高端餐饮半边天的商务宴请,如今被三四人一桌的家庭聚餐或朋友小聚所取代。
人们的菜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点菜时更偏向于实惠的家常菜,那些价格不菲的"硬菜"、高价海鲜和高端酒水,点单率显著下降。
这说明,消费者依然珍视"相聚"这一场景的本质,但他们拒绝再为附加在场景之上的"排场"买单。
鸡蛋
而就在各类消费"溢价"泡沫纷纷破裂,市场一片"反常"之声时,另一头的民生消费品市场却稳如磐石。
长假期间,猪肉、鸡蛋、牛奶这些基础食品的价格,几乎没有波动,这种稳定,得益于充足的供给、高效的冷链物流和政府的有效调控。
正是这只"菜篮子"的稳定,守住了民生价值的底线,也为整个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提供了最坚实的底气和信心。
相关报道
结语
回过头看,这场席卷黄金周的消费变局,看似"反常",实则是市场在经历长期狂热后,一次必然的价值回归。
它挤掉了虚高的水分,让消费的本质重新浮出水面,这或许预示着一个更健康、更成熟也更注重真实体验的消费新常态已经到来。
而面对静悄悄的餐饮行业、价格走低的大闸蟹、遇冷的白酒"旺季"以及稳定的肉蛋奶价格这4个同往年相比大不相同的"反常"现象,你最在意的是哪一点呢?